德国再砸1.5亿欧元援乌买美制武器!背后战略矛盾引热议 当地时间11月14日,德国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里乌斯在柏林主持的北约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后宣布,德国将通过“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机制,追加至少1.5亿欧元资金,专门用于为乌克兰采购美国制武器。这是德国今年秋季对乌的第二笔大规模军事拨款,此前柏林刚为一个价值5亿欧元的对乌武器包提供了资金支持。 此次多国防长会议的召开背景特殊——正值俄罗斯对乌克兰民用基础设施发动新一轮致命空袭之后。皮斯托里乌斯在会上直言:“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战略,就是让乌克兰的冬天变得无法忍受,以此摧毁平民的抵抗意志。”他同时透露,德国已为2026年准备了超过115亿欧元的对乌军事援助预算,称这笔巨额资金“反映出欧洲在持续战争中谋求自主性的努力”。 然而这一表态很快引发争议:皮斯托里乌斯口中的“自主性”,与德国实际行动形成鲜明反差。此次1.5亿欧元援乌资金全部用于采购美制武器,凸显德国在对乌安全支持上对美国的依赖;但反观德国自身的军购计划,其近830亿欧元的巨额军购预算中,仅有约8%流向美国武器,其余绝大部分都投向欧洲本土军工产业。这种“为乌克兰买美国货,为自己买欧洲货”的策略,被外界解读为德国“安全靠美国、产业谋自主”的复杂心态,正如《金融时报》所点评:“欧盟在安全议题上离不开美国,却在产业领域迫切想摆脱依赖。” 会议现场,由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波兰组成的欧洲五国集团(G5)防长们达成共识,认为必须紧急加强乌克兰的防空能力。数据显示,当前俄罗斯对乌攻击中,高达93%的目标是民用设施,而随着冬季临近,这些关乎民生的基础设施一旦受损,将直接影响乌克兰民众的基本生活。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加·卡拉斯也在会上强调:“各国不能再拖延,必须尽快确定支援方案并付诸行动,时间对乌克兰民众来说太宝贵了。” 从2023年“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机制启动至今,德国已多次通过该渠道援乌,此次追加拨款既是对当前局势的回应,也再次暴露了欧洲在对乌援助中“依赖与自主”的深层矛盾。后续德国如何平衡对美安全依赖与本土产业自主,能否让巨额援乌资金真正缓解乌克兰困境,仍有待观察。 各位读者怎么看?欢迎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