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战场清理开始!俄军遗体回收队发现惊人比例,乌军阵亡者中外国面孔超三成,个别防御点的外籍人员占比甚至超过八成,哥伦比亚、波兰、英国等国的身份证件和退役证明散落各处。 俄军遗体回收队在红军城的废墟与战壕间清理时,察觉到一个令人脊背发凉的情况。 散落在阵地上的,除了乌克兰士兵,还有大量“外国面孔”。这些阵亡者中,外国人竟超过了三成,在某些死守的防御点,这个比例甚至飙升到八成以上。 现场的哥伦比亚身份证、波兰退役证明和英国护照,它们不是什么国际援助的勋章,而是一面镜子,直接照出了乌克兰深不见底的危机。 这一切的根源,是一个正在被掏空的国家。战前还有4100万人口,如今却有近两千万人流离失所,其中联合国登记的难民就高达950万,大部分涌入了波兰和德国。 更要命的是,逃离的人群中,65%是正当壮年的劳动人口,其中四成还是工程师、医生这样的高级人才。这流失的不仅是人口,更是国家的筋骨。 高等教育的新生人数创了九年新低,17岁的少年们想尽办法在成年被限制出境前跑掉。前线,已经没人可征了。 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直言,要守住防线、保持稳固,每月至少得补充三万名兵员。可现实呢?国内的强制征兵已经搞得天怒人怨,被老百姓骂作“拉壮丁”。 征兵年龄下限接连下调,从 27 岁降至 25 岁,如今就连 60 岁以上的老者也能应征入伍。即便如此,2024年3月的一份调查显示,只有35%的男性表示如果被征召,他们愿意上战场。 甚至在法国受训的一支王牌部队——155独立机械化旅,5800人里头,在2024年秋天就有1700人当了逃兵。 当连内部的人才都难以挽留,那也只能将希冀的目光,投向外部更为广阔的天地,试图寻觅新的机遇与助力,以图后续的发展。 当国防部被迫上招聘网站找人,却发现步兵这种要命的岗位根本无人问津时,“外援”就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起初,这股潮流还带着点“理想主义”色彩。战争刚爆发,泽连斯基振臂一呼成立“国际战队”,还给参战外国人开了免签绿灯。 2022 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特拉斯公开表示,支持英国公民前往乌克兰参与战斗,称乌克兰人民的战斗是为整个欧洲的自由和民主而战。 话音刚落,就有大约150名经验丰富的阿富汗老兵报名。美国官方嘴上说不支持,身体却很诚实,没采取任何措施,最后估计去了三千多人。 但很快,事情就变味了。外国武装人员规模实现爆发式增长,从最初的几千人,一路飙升至 1.5 万乃至 2 万人,涵盖 70 多个国家的参战者。 输送方式也从个人报名,变成了私人军事公司(PMC)的批量化“团购”。 一场“理想”的冒险,彻底演变成了一门血腥的生意。 俄军导弹曾端掉过一个位于切尔尼戈夫州的新兵训练基地,里面的人员国籍五花八门,哥伦比亚、美国、芬兰、意大利、韩国、澳大利亚……俨然一个小型联合国,这正是雇佣兵产业化的铁证。 驱动这一切的核心,只有一个字:钱。 有说法称,薪酬最高时一天能拿到2000美元,这对那些来自哥伦比亚等南美国家的退伍军人来说,是无法拒绝的诱惑。 当然,也有不少人在本国就案底累累,酗酒、吸毒、暴力前科,战场成了他们逃避现实和“拿钱卖命”的唯一出路。 然而,无论怀着何种目的而来,这些人最终的下场,大多是沦为战场上的消耗品。 哥伦比亚退役女兵纳尼斯·罗德里格斯,宛如一个鲜活可感的例证,真切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以其独特经历揭示着背后值得探寻之事。 她本是一名军医,还是一位5岁孩子的母亲,加入乌军第117旅后,却被直接当成步兵填进苏梅州的绞肉机里,再也没能出来。 英国人艾登·阿斯林的故事则更显荒诞。他曾不幸被俘并被判处死刑,2024 年借着俄乌换俘的契机幸运获释,可没过多久,便再次重返乌克兰战场投身作战。战争,对他来说或许已经成了一种戒不掉的“职业”。 2022年6月的数据就显示,当时已有近2000名外籍士兵战死,另有1700多人逃离。这个“国际战队”内部也矛盾重重,因利益分配不均而火并残杀的事件时有发生,根本谈不上什么战斗力。 他们进退两难。 想走,可能拿不到报酬,甚至无法脱身。红军城战场之上,那一张张散落的身份证明,宛如无声悲歌。每一张背后,皆是一个个体的悲剧,在政治的漩涡、金钱的诱惑与宣传的迷雾中,被无情吞噬。 所以,这面镜子照出的,是乌克兰人口空心化、战争商业化与人性悲剧交织在一起的残酷图景。 这场冲突早已不再是两国间的厮杀,而是一个由多方势力搅动,用不同国籍的生命来填充的血腥泥潭。 最终,无论胸前佩戴着哪个国家的徽章,那些倒在战场上的普通士兵,都是这场巨大悲剧里最无辜的祭品。 信源:上观新闻 泽连斯基松口 22岁以下男性可离开乌克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