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彭老总救命恩人的儿子郭炳生投敌叛,一年后,为确保击毙,彭德怀下令:“立即全排步枪同时齐射!” 1921年的夏天,湖南南县的空气里还飘着暑气,彭德怀带着湖南新军第六团的一个连在这里驻防。 那时的他年轻气盛,见恶霸欧盛钦横行乡里,直接下令处死了这个祸害,这一举动惹恼了湖南督军赵恒惕,一张通缉令贴满了湘北大地。 危急关头,是老班长郭得云悄悄把他藏了起来,才算躲过一劫。 这份救命之恩,彭德怀记在了心里,没成想后来成了他与郭炳生缘分的起点。 1922年,郭得云得了重病,躺在床上咽气前,把年仅14岁的儿子郭炳生拉到彭德怀面前,再三托付。 彭德怀攥着老班长的手,一口应下。 从那以后,彭德怀走到哪儿就把郭炳生带到哪儿,行军间隙见孩子机灵,又凑钱送他去读书。 1926年郭炳生学成回来,彭德怀把他留在身边当勤务兵,手把手教他带兵打仗。 1928年平江起义爆发,郭炳生跟着彭德怀上了井冈山,在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 靠着战场上的勇猛和彭德怀的提携,他的职位一路攀升,从红五军第八大队大队长,到第四纵队司令,再到红八军六师师长。 1932年春部队番号调整后,更是坐上了红二师师长的位置,成了红军里响当当的高级指挥员。 可官位越来越高,郭炳生心里的想法慢慢变了,以前的踏实没了,取而代之的是爱吹牛、好出风头的毛病。 打了胜仗缴获财物,他总会偷偷留一部分,拉着几个相熟的干部去吃喝,遇上不顺心的事,就对着下级和战士发脾气,训人时不分青红皂白。 最让人头疼的是他对政治工作的抵触,每次组织政治学习,他要么躲着不去,要么就在底下起哄,骂政工干部是“耍嘴皮子的”“走江湖的”,说这些教育耽误他练兵。 上行下效,六师里不少人跟着学样,部队风气渐渐走了样。 彭德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特意派彭雪枫去六师当政治委员。 彭雪枫沉到基层跟战士们谈心,帮大家解决实际困难,慢慢把部队的士气提了上来。 没多长时间,六师就脱胎换骨,还得了“模范师”和“铁师”的称号。 荣誉加身的彭雪枫,却让郭炳生心里翻了醋坛子,嫉妒的种子越埋越深。 1932年8月,国民党军队重兵围剿过来,红军打一仗比一仗艰难,军营里还流行开了疟疾、痢疾,不少战士上吐下泻。 郭炳生看着眼前的困境,心里的革命火苗彻底灭了,满脑子都是悲观绝望的念头,甚至动了叛逃的心思。 他琢磨出一个鬼主意,对着红二师第五团的战士们谎称:“彭雪枫政委阵亡了,陈毅司令员命令咱们向湖南转移。”带着队伍就往抚州的白区走。 消息传到彭雪枫耳朵里,他立刻挑了15个精干战士,连夜追了上去,追了整整五天,终于在崇仁地界追上了队伍。 战士们一看见活生生的彭雪枫,就知道郭炳生在撒谎,队伍当场乱了阵脚。 郭炳生见阴谋败露,眼睛都红了,好几次想对彭雪枫下手,可一直没找到机会,只能硬着头皮跟着队伍往苏区走。 走到半路,趁着一个大雨夜,他带着特务连的几个亲信,偷偷溜到乐安投靠了国民党。 蒋介石正愁找不到瓦解红军的突破口,见郭炳生送上门来,当即任命他为新编第三十七师师长。 郭炳生为了表忠心,跟着国民党到处散发《郭炳生告红军官兵同志书》,用自己以前红军师长的身份造谣,说红军没出路,劝老战友们投降。 远在苏区的彭德怀得知消息后,气得连续几天吃不下饭,当着众人的面拍了桌子:“叛变投敌,子不如父,甚为可耻!” 随后一道命令传了下去:任何人见到郭炳生,格杀勿论。 1933年7月,宁都与宜黄交界的战场上,已经成了国民党军官的郭炳生带着部队和红军作战。 红二师的战士一眼就认出了他,想起彭德怀的命令,大家端起步枪排射,密集的子弹让这个叛徒当场毙命。 郭炳生从14岁被彭德怀抚养,到一步步成长为红军师长,他得到的不仅是生活上的照料、军事上的培养,更有革命信仰的熏陶。 可他从来没真正把这份信仰装进心里,只把职务晋升当成捞好处、摆架子的资本。 他的结局,更是印证了背叛从来没有好下场。 彭德怀对他的恩义重如泰山,托孤抚养的情分、战场提携的恩情,足够让他在革命队伍里站稳脚跟。 可他偏偏要投靠敌人,以为能靠着叛徒的身份换取荣华富贵。 殊不知国民党看重的,从来不是他的能力,只是他“红军叛徒”的利用价值。 当他站到红军的对立面,就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最终死在昔日战友的枪口下,落得个“子不如父”的千古骂名。 信仰撑不起野心,恩情抵不过私欲,从来都是人生崩塌的开始。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初心和权位面前,该如何守住自己的底线? (信源:彭德怀忍痛处决恩人之子——新湖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