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周总理不慎被捕,谁料审讯他的人,竟是他在黄埔的学生,那人帮助周总理做

古史 2025-11-18 16:50:41

1927年,周总理不慎被捕,谁料审讯他的人,竟是他在黄埔的学生,那人帮助周总理做好伪装,刚打开房门准备逃走,却发现门口竟站着一个国民党军官!   1927年4月的上海,蒋介石要动手的风声早就传得满城都是。   时任上海工人纠察队总指挥的周总理,还在商务印书馆俱乐部里忙着部署工作,思考着怎么应对眼前的危局。   就在这时候,一份急信送了过来,是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第二师师长斯烈写的:有重要问题要商量,请他和副总指挥顾顺章去师部一趟。   身边人都劝周总理别去,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八成是个套,可周总理认为,万一有机会能化解危机呢?咬咬牙还是决定赴约。   到了宝山路天主堂的师部,刚进门,随行卫士的枪就被缴了。   斯烈一开始还客客气气,说要消除误会好好合作,可一提到保留工人武装的事,就开始东拉西扯。   后半夜一点多,外面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周总理心里咯噔一下,这哪儿是谈判,分明是调虎离山。   他起身要走,斯烈却拦着不让,周总理气得当场掀了桌子,指着斯烈的鼻子骂:“你们背叛革命、反对人民,绝对没有好下场。”   斯烈被这股气势镇住了,低着头说:“我也是奉命行事。”关键时刻,第二十六军党代表赵舒赶了过来。   原来中共江浙区委书记罗亦农得知周总理被扣留,立马找人联系上赵舒。   赵舒是周总理在黄埔军校的学生,一听恩师遇险,马不停蹄赶过来,把斯烈叫到隔壁一顿痛骂,摆道理讲旧情,逼着斯烈放人。   就这样,周总理才算逃过第一劫。   出来后,周总理想回总指挥部,才知道那儿已经被国民党军队占了。   他只好雇了条小船,趁着夜色渡到黄浦江对岸的浦东,藏在贫民区的棚户区里,想着等风头过了再做打算。   可他没料到,浦东也是二十六军重点布控的地方,天刚亮,七团的十几个士兵就搜到了这里,把他押去了团部。   负责审问的是团长鲍靖中,广东大埔县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   他一走进关押周总理的小屋,立马愣住了——这不是当年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周老师吗?   鲍靖中在黄埔上学时,就很敬佩周总理的学识和人品,后来东征打仗立功升了营长,这时刚被提拔成中校团长驻防浦东。   鲍靖中心里有了主意,他打发走看守的士兵,凑到周总理跟前小声说:“老师,我是鲍靖中,黄埔四期的,我救您出去。”   他赶紧让人找了套士兵军服,让周总理换上扮成自己的卫兵。   就在俩人准备出门的时候,师政治部代主任酆悌突然来了。   酆悌也是周总理的学生,他看鲍靖中神色慌张,心里大概猜着了什么,可他没点破,随便问了几句团里“清共”的事就走了。   鲍靖中不敢耽搁,带着扮成卫兵的周总理赶紧出发,一路上遇到岗哨盘问,他就亮出团长身份沉着应答,硬是闯过了一道又一道关卡。   几经周折,终于把周总理安全送到了火车站附近。   看着周总理远去的背影,鲍靖中才敢松口气,他当时可能也没多想,自己这个冒险的决定,后来会对中国革命产生多大影响。   那时候国共已经撕破脸,到处都是抓人的白色恐怖,鲍靖中和赵舒完全可以明哲保身,甚至能靠出卖周总理邀功请赏。   可他们没那么做,因为在他们心里,周总理不只是政治对手,更是教他们做人做事的老师,是当年点燃他们革命热情的引路人。   这种情分,没被政治立场冲垮,反倒在危难里更显珍贵。   更关键的是,周总理这一次脱险,对中国革命太重要了。   1927年那时,共产党正处在最危险的时刻,要是周总理真出了意外,后来的红军创建、长征突围、抗战统战,好多事可能都会不一样。   鲍靖中当初的一个善念,不光救了一个人,更在无形中护佑了革命的火种。   还有件事特别让人暖心,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一直没忘了鲍靖中。   1950年他去南京视察,专门托市长刘伯承打听鲍靖中的下落,1956年陪苏加诺总统去南京时,终于联系上了,还写了信问候。   1957年再去南京,特地登门看望,还嘱咐当地政府好好照顾他。   直到鲍靖中在南京病逝,这份救命之恩和感恩之情,才算画上圆满的句号。   危难时的一次挺身而出,能救一条命;岁月里的一份铭记,能暖一辈子心,那段生死营救的往事,藏着最动人的人性光辉,也藏着改变历史的力量。   ‌【评论区聊聊】要是你处在鲍靖中的位置,面对当年那样的险境,会有勇气做出和他一样的选择吗? (信源:“4·12”政变周恩来是如何被捕的?——人民网)

0 阅读:1
古史

古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