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这般强大,其实是很反常的,中国本该比现在更穷困、更落后、更弱小才对,因为正常情况下,一个国家要从一穷二白走到现在这地步,至少需要上百年,而中国二十多年就让14亿人从温饱奔向小康。 现在的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按购买力平价算甚至排第一,制造业产值占全球差不多三分之一,高铁里程超过4.5万公里,跑在大多数国家前面。这些东西搁在几十年前,谁敢想?正常国家从穷到富,得花上百年时间慢慢积累工业基础、搞教育、建基础设施啥的。可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起步,到2000年左右,就基本解决温饱问题,14亿人开始往小康迈进。这速度快得像坐火箭,确实不寻常。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底子薄得可怜,农业靠天吃饭,城市工厂也没几家。1950年代到1970年代,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建了不少钢铁厂和煤矿,但整体经济结构单一,人民生活水平低,大部分人还处在温饱线上挣扎。1978年那会儿,人均GDP才200美元出头,农村贫困人口占八成以上。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当时中国极端贫困率高达88%。要是按常规路径走,得一步步学西方工业化,先农业现代化,再轻工业,重工业,得等几代人。 但中国没那么等。1978年中央开会,决定改革开放,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政策一变,农村先动起来,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动力多产粮,产量蹭蹭上涨。城市里,放开市场,允许私营企业,吸引外资。结果呢,经济年均增长9%以上,从1978年到2012年,GDP翻了多少倍?世界银行说超过30倍。这不是吹牛,数据在那摆着。关键是制造业成了发动机。以前中国出口主要是农产品和初级产品,现在制造业出口占总出口八成,成了全球工厂。像纺织、电子、汽车这些行业,从组装起步,到现在高端制造,电动车销量占全球一半以上。2023年,中国汽车产量超过3000万辆,出口500多万辆,电动车出口占大头。 制造业为什么这么猛?一是劳动力多,14亿人里,好几亿是工人,成本低,效率高。二是政府投钱建基础设施。九十年代起,公路、港口、机场大建,2000年后高铁上马。最早2003年秦沈客专开通,时速200公里,之后京津高铁2008年跑起来,时速300多公里。现在高铁网连起全国,货运客运都方便。铁路里程从1978年的5万公里,涨到现在的15万多公里,其中高铁占大半。人民网报道说,这得益于国家统一规划,大项目决策快,不像有些国家纠结几年下不了手。结果,制造业物流成本降了,产品更快卖到全球。出口从1978年的不到100亿美元,跳到2023年的3.4万亿美元。 改革开放前,农村穷得叮当响,很多人一年吃不上几顿肉。政策一开,农民收入翻倍,城镇就业机会多。世界银行报告说,从1978到2020年,中国抬升了近8亿人脱离极端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超70%。联合国数据也证实,这速度史无前例。1990年代,温饱基本解决,2000年后奔小康,城乡居民收入从几百元涨到几万元。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对贫困没了。但不是说人人富豪,还有差距。 基础设施领先是另一个亮点。不光高铁,高速公路里程54万公里,世界第一。港口吞吐量全球前十有七个在中国。机场也多,航空客运量超6亿人次。这些东西拉动经济循环,制造业产品运出去,原料运进来。拿高铁举例,央视网说,中国高铁领跑世界,因为技术自主,人口多需求大,加上政府投资。复兴号列车自己造,出口到印尼、泰国。相比欧美,国家早年高铁建得慢,中国从零起步,20年就超他们总和。这不光是速度,还带活沿线经济。高铁城市间通勤快,人才流动,投资跟上。像京沪高铁,缩短旅行时间从10小时到4小时,商务成本低了。 国际上看,中国强大影响大。贸易伙伴多,但也摩擦。美中贸易战从2018年起,加关税,影响出口。但中国调整,出口多元化,转向东盟、欧洲。军事上,中国海军舰艇数世界第一,但重点防御,不搞扩张。国际事件上,中国主张对话解决,没主动挑事。中国在联合国贡献大,减贫经验分享给发展中国家。 这强大反常在哪?正常国家工业化得百年,因为起步晚,技术靠进口,资金少。中国借改革开放窗口,学全球经验,自己创新,加上人口红利和政策连续性,压缩时间。未来,中国经济还会稳中求进,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继续领跑,人民生活再上台阶。总之,这反常背后是实干出来的,不是天上掉馅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