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报道说,财政部长兼副总理克林拜尔喊话中国说:“我们需要对话”,的确,他冒着来自俄罗斯的冷空气到了北京,率领的是德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一批高官,他呼吁中国为德国企业提供“更公平透明的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还希望中国能“保障供应链的畅通”。 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拉尔斯·克林拜尔的访华,说实话,真是赶在了一个“风口浪尖”上。 大家都知道,欧盟刚刚把对中国电动车的关税板上钉钉,这气氛别提多微妙了。 可偏偏在这个时候,克林拜尔还主动跑来中国,临行前还说了句“世界上许多问题只有与中国合作才能解决”,这话听着不光是外交辞令,多少带点无奈,也有几分现实的清醒。 现在国际形势变得这么复杂,德国这趟访华,已经不是普通的例行公事,背后牵扯的东西太多,谁都能听出来,这次是来谈点真问题的。 要知道,眼下德国经济正处在爬坡阶段,而中国作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的互动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欧洲市场的神经。 克林拜尔此行显然带着明确诉求,既呼吁中国为德国企业提供“更公平透明的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还希望保障供应链畅通,字里行间透着德国上下对当下经贸格局的复杂心态。 从数据来看,中德贸易的“分量”确实不轻。中国连续多年保持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去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400亿欧元,其中中国对德贸易顺差达到320亿欧元。这种贸易格局让德国既依赖又焦虑,尤其是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更是让不少德国企业感到压力。 德国媒体就直言,中国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已经冲击到本土市场,去年中国电动车在欧洲的销量同比增长45%,其中在德国市场的份额从5%跃升到8%,像比亚迪、蔚来等品牌的门店在柏林、慕尼黑街头越来越常见。 与此同时,中国在稀土矿产和半导体芯片领域的优势地位,也让以高端制造为核心的德国工业感到不安,毕竟稀土是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机、风电设备的关键材料,而芯片则直接关系到汽车电子、工业机器人等产业的命脉。 克林拜尔率领的代表团阵容就能看出德国的迫切需求。随行的不仅有德国商业银行、安联保险等金融巨头的高管,还有德国工业联合会的代表,显然是想在经贸、金融等多个领域与中国展开沟通。 在与中方会谈时,他特别提到德国企业在华经营的“痛点”,比如市场准入门槛、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不过熟悉中德经贸合作的人都知道,中国一直致力于为外资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去年德国在华投资企业超过5000家,大众、宝马等车企还在不断加大在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 就拿宝马来说,其沈阳工厂的产能已经扩大到每年80万辆,专门生产纯电动车型的里达工厂更是采用了全球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些都说明中国市场对德国企业的吸引力从未减弱。 德国的焦虑背后,其实是全球产业链重构下的适应难题。作为传统工业强国,德国在汽车、机械制造等领域长期占据优势,但近年来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突破让这种优势受到挑战。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中国不仅在电池技术上领先,还构建了从上游矿产到下游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成本控制能力让德国车企难以企及。半导体领域,中国加大研发投入,去年芯片自给率已经提升到25%,未来还计划进一步提高。 这些变化让德国不得不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合作关系,既想借助中国市场实现增长,又担心自身产业优势被削弱。克林拜尔所说的“需要对话”,本质上就是想在这种矛盾中找到平衡点。 值得注意的是,中德经贸合作从来都是互利共赢的。中国从德国进口的汽车、机械设备等产品,提升了国内产业的技术水平;德国则通过中国市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支撑了本土经济发展。 去年大众汽车在华销售额占其全球总销售额的40%,博世集团在华营收也突破千亿元人民币。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双方更应该加强沟通而非相互猜忌。克林拜尔访华期间,中德双方就供应链合作、新能源领域投资等达成了多项共识,这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 毕竟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只有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德国若能放下焦虑,与中国携手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必将为两国经济注入更多活力。 官方信源: 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