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和印度共同宣布! 11月18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与印度外长苏杰生在莫斯科举行会谈,双方宣布将继续深化在能源、金融、军事技术和物流等关键领域的经贸合作,并承诺在构建多极化国际秩序和确保全球安全方面加强协调。 俄印外长11月18日莫斯科会谈的余波,远比表面上的“深化多极化合作”复杂得多。 这场被包装成“打破西方霸权”的联手,实则是两国在制裁与生存压力下的利益互搏,俄罗斯用能源换卢比,印度用人民币买俄油,看似各取所需,实则暗藏“合作越深,矛盾越显”的深层逻辑。 印度进口俄油比例从2022年的20%飙升至如今的35%-44%,表面是“能源安全”需求,背后是更现实的成本账。 路透社数据显示,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均价每桶525美元,比伊拉克油便宜40美元,仅2024年就节省27亿美元。 更关键的是,35%的交易用人民币结算,既规避了美元制裁,又让人民币在全球贸易支付中的占比升至4.74%,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货币。 这种“去美元化”操作,让美国坐不住了,8月底,特朗普政府以“购买俄油”为由,将印度服装出口关税翻倍至50%,直接冲击印度1740亿美元的纺织业,导致蒂鲁普尔等纺织重镇工厂关停,4500万人就业岌岌可危。 军事合作更显利益至上的本质,印度刚与俄签订12亿美元S-400弹药订单,又获苏-57技术转让,看似强化国防,实则陷入“依赖陷阱”。 俄罗斯承诺提供苏-57源代码,但保留发动机、雷达核心部件控制权,印度需长期进口俄零部件,复刻苏-30MKI模式,220架战机组装背后,是俄罗斯通过印度生产线间接获取西方禁运电子元器件的套路。 更讽刺的是,印度国产五代机AMCA项目推迟至2036年,现役主力战机无法抗衡隐身战机,2019年印巴空战中米格-21被击落的教训,让印度不得不接受这种“技术依附”。 多极化口号下,印度面临更严峻的现实困境,卢比国际化受阻,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基础薄弱、政策不稳定、营商环境差。 外资撤离、制造业单一、工人效率低下,让卢比在国际市场无人问津。美国以关税施压,要求印度放弃俄制装备,接入美军数据链监控,而俄罗斯则通过“卢比-卢布互换”触及美国金融霸权红线。 这种“左右摇摆”的策略,让印度在美俄之间走钢丝,既想利用俄油降低成本,又怕失去美国市场,既想获取军事技术,又怕被美国制裁。 历史经验表明,地缘博弈下的“利益互搏”往往难长久。 俄乌冲突后,印度曾因购买俄油被美国警告,最终通过“倒卖俄油给欧洲”缓解压力。 如今,当美国关税重锤落下,印度纺织业面临“丧钟”,而俄罗斯在北极航道开发中,更看重的是通过印度突破制裁,而非真正的多极化合作。 当合作背后的现实压力大于理念共识,这种“互相借力”的联盟,终将因利益分配不均而松动。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俄印合作的长久性取决于能否突破“利益至上”的困局。 唯有超越短期利益,构建真正的战略互信,才能让多极化不是幌子,而是通向和平发展的新契机。 信源:央视新闻——《俄印两国外长举行会谈 讨论双边关系及国际事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