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和毛主席作对的人,后来都怎样了?事实证明,跟对人很重要!   1927年的中国

古史 2025-11-19 17:49:50

曾和毛主席作对的人,后来都怎样了?事实证明,跟对人很重要!   1927年的中国革命像艘在风暴里打转的船。   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刚过,湖南许克祥就发动马日事变,不到两个月,汪精卫也翻了脸,7月15号公开叛变,到处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血雨腥风中,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匆匆组建,5000多人的队伍里,余洒度当师长,苏先骏任三团团长,毛主席是前委书记,目标很明确——打长沙。   谁都没料到,这场声势不小的秋收起义只撑了四天,三路人马全遭了败绩,5000多人拼到只剩1500多,再打长沙跟鸡蛋碰石头没两样。   部队退到文家市的时候,前委书记毛主席坐不住了。   他看清了局势,提出:“不打长沙了,往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转移。”这话刚出口,就被余洒度顶了回去。   余洒度攥着中央的指令不放,说:“必须取浏阳攻长沙。”还骂毛主席的转移是逃跑。   苏先骏也跟着附和,在会上拍着桌子喊:“攻长沙才有前途。”   两边吵到后半夜,总指挥卢德铭和余贲民站到了毛主席这边,微弱多数通过了转移决议,这支部队才算保住性命。   可矛盾没解决,部队走到莲花县开会议事,余洒度又跟毛主席吵了起来,指着鼻子说他怕死,会议闹得不欢而散。   九月底到了江西三湾村,毛主席下了狠手整编部队。   1500多人缩编为一个团,更关键的是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规矩,班排有党小组,营团有党委,还搞了士兵委员会,官兵待遇一样。   毛主席在整编大会上明着说:以前的领导把部队带得一塌糊涂,现在换陈浩当团长。   余洒度还挂着前委委员的头衔,可打心底里抵触这种改编。   古城会议上,毛主席决定在井冈山建根据地,还提议给当地农民武装袁文才部拨100支枪,余洒度表面同意,心里早没了跟队伍走下去的心思。   十月中旬部队到了水口村,组织派他去上海向省委汇报,这一去,他就彻底脱离了队伍。   到上海后的余洒度没了革命的劲头,干脆脱了党。   1929年加入谭平山的中华革命党,1930年又跟着邓演达搞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负责筹建黄埔革命同学会反蒋。   可1931年邓演达被捕,他也跟着入狱,蒋介石为了拉拢黄埔系,没杀他,送进中央军校特训班。   这下余洒度彻底倒向国民党,1932年成了特务组织复兴社的骨干,还当政训研究班的训育主任,带着人去华北鼓吹“攘外必先安内”,到处反共。   1933年升了少将处长,主办《北方日报》,风头正劲的时候,被人揭发走私贩卖吗啡。   蒋介石下令逮捕,1934年在南昌一枪毙了他。   苏先骏的下场更早些,1928年一月在岳阳被捕,立马就叛变了,把特委书记郭亮给出卖了,导致郭亮遇害。   1930年红三军团打下长沙,抓到苏先骏,当场就处决了。   很多人后来想,文家市那次转兵真就那么关键?放在当时看,余洒度他们守着“打大城市”的死理,根本没看到农村里藏着的革命火种。   毛主席不是怕打仗,是看清了敌强我弱的实情,知道把队伍拉到农村,才能像种子落到肥土里那样扎根。   后来的井冈山根据地、四渡赤水、三大战役,一次次证明这种“实事求是”的眼光有多重要。   三湾改编确立的“支部建在连上”更不用多说,毛主席后来讲过,红军再难也没溃散,这一条是重要原因。   余洒度和苏先骏的结局,跟打输仗没关系,是丢了根。   余洒度从反对战略到脱党,再到投蒋贪腐,一步步丢的是革命信仰;苏先骏被捕就叛变,卖同志换活路,丢的是做人的底线。   他们总觉得自己懂军事、有本事,却忘了革命不是靠硬拼,是靠找对路、守好心。   那支1500人的残兵能发展成解放全中国的大军,靠的就是选对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路,靠的是“支部建在连上”把队伍拧成一股绳,更靠每个革命者心里不变的信仰。   选对路能走出绝境,守不住心早晚栽跟头。   革命年代的选择是生死考验,今天的我们面对的选择同样藏着成败密码。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真正的革命者最该守住的是什么? (信源:余洒度——百度百科)

0 阅读:48

猜你喜欢

古史

古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