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贵州遵义发生了一起让人揪心的悲剧:一家四口吃了自采的野生菌,结果5岁的小女儿没抢救过来,永远离开了人世,八旬老人和其他两位家人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这场意外给全家带来的伤痛,恐怕这辈子都难以抚平。 这事儿说起来让人又心疼又生气。11月17号那天,这家人像往常一样去山上采蘑菇,看到几朵“白伞伞、白杆杆”的鹅膏菌,模样挺干净,就顺手摘了回家。谁知道这些看似普通的蘑菇,其实是“披着羊皮的狼”——鹅膏菌里含的鹅膏毒肽,毒性极强,一朵中等大小的蘑菇就能要人命。更可怕的是,这种毒素耐高温,就算用开水煮、用油炒,毒性也不会减弱。孩子吃下去后,毒素直接攻击肝细胞,导致多器官衰竭,送到医院时已经来不及了。 其实类似的悲剧每年都在上演。去年四川攀枝花有户人家,也是误食了鹅膏菌,结果老人没能救回来,剩下三口人还在ICU里抢救,光治疗费就花了40多万,全家差点倾家荡产。更让人痛心的是,这些中毒的人里,很多都是抱着“我认得蘑菇”的侥幸心理。有人觉得“颜色鲜艳的才有毒,白的灰的没事”,有人觉得“长在干净地方的蘑菇更安全”,还有人觉得“煮久点就没毒了”。可现实是,毒蘑菇的“伪装术”远超我们的想象——有些毒蘑菇长得和食用菌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毒蘑菇就算煮上几小时,毒性依然存在。 说到底,这场悲剧的根源,还是我们对野生菌的“盲目自信”。很多人觉得“祖祖辈辈都吃,没事”,可实际上,我国已知的毒蘑菇有435种,其中不少就藏在我们身边的山林里。就像这次出事的鹅膏菌,它有个典型特征:菌盖、菌环、菌托“三件套”齐全,看起来像把小雨伞。可普通人谁会在采蘑菇时仔细检查这些细节?更别说有些毒蘑菇和食用菌长得几乎“双胞胎”,连专家都得用显微镜才能分辨。 现在最让人难受的,是那个5岁的小女孩。她还没来得及看看这个世界的美好,就因为一口蘑菇永远闭上了眼睛。她的家人该多自责?多痛苦?可再多的后悔也换不回孩子的生命了。这场悲剧也给所有爱采蘑菇的人敲响了警钟:野生菌不是“大自然的馈赠”,而是“隐藏的杀手”。想解馋,就去正规市场买人工种植的蘑菇,别为了省那几个钱,拿全家人的生命冒险。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身边有没有爱采野生菌的人?看到他们去山上,你会劝吗?或者,你有什么辨别毒蘑菇的小妙招?评论区聊聊吧,你的提醒,可能就能救下一条命! (事件来源:新京报)

言贩子
只吃菜巿场卖的苹菇,野外的不敢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