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力部长曾公开表示外资传授了他们特高压技术,现在轮到印度制造登场了!但他们说的特高压技术,实际上是中国企业花了大价钱,把200名印度工程师带到国内,亲自教导出的成果。 当时印度电力系统老毛病一堆,断电、损耗都是家常便饭,政府急着寻找新技术搞升级。中国保变电气技术拿得出手,能造高压变压器,批量生产没问题。 于是印度政府打开门,给了订单、开了条件,做的不是简单的生意,而是想要技术和人才一锅端。 合同里写得明明白白:中国不光要卖设备,还得“手把手”教二百名印度工程师,所有技术流程都要讲仔细,从生产到管理全都敞开。 保变电气当时想着,如果真能扎根印度,是个双赢的机会,就一口答应了。结果这批印度工程师回国后,没在合资工厂干活,转头扎进了自己本土公司,直接复刻了一整套生产线,把中国技术用得一点不差。 本地公司一下子有了技术和人才,再加上政策上的配合,保变电气转眼就多了几个熟悉自己家底的竞争对手。 变压器市场招标时,印度自己的企业不仅报价低,审批还快,原材料有税收优惠,印度政府为本国公司铺路堵外资,关税一道道往上加。 保变电气本来靠进口品质好的零件,这下只能用印度本土货,产品质量跟不上,形象和口碑都在下滑。 生意变得越来越难做,项目总往后拖,营收一降再降,工厂最后只能关门谢幕。印度公司低价收购股份,用几乎白拿的办法,不仅赚了工厂,技术、流程全都捞齐了。 后来印度电力部长站出来说,感谢外国让他们掌握了技术,现在该印度自己“表演”了。听着印度官方满嘴自信地宣布“印度制造”,保变电气只能吃哑巴亏。 这场合作给所有中国企业上了狠狠一课,技术不是逢人就教,“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真实上演。所以后来不管是国家电网,还是西电集团这些大企业,对技术流出的防线都拔得更高。 核心技术再也不是想学就能学到,技术谈判每一步都格外谨慎,合作项目里把条款、细节看得特别紧。 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出海的企业不只是比拼谁的技术好,更要看谁能把自己的本领牢牢守住。市场变了,游戏规则也变了,没有保护的技术就像露在外头的金子,随时可能被抄了去。 这一场印度经历,让中国企业明白了,出门做买卖,技术上的“家底”可不能随便展示给别人看。只要自己最硬的东西守住,以后的路走起来才更踏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