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普京,俄罗斯会怎么样?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早二十多年前就说过一句戳透俄罗斯本质的话:“普京之后,俄罗斯大概率要掉进动荡的泥坑,这国家太依赖强人撑着,现代治理的底子压根没打牢。” 先得承认,普京这些年对俄罗斯的作用无可替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度陷入混乱,经济崩溃、寡头横行、领土分裂,北约还趁机东扩,把防线直接推到俄罗斯家门口。 是普京上台后,铁腕收拾寡头、平定车臣叛乱、整合国内力量,才把濒临散架的俄罗斯重新拧成一股绳。 他靠着强大的个人威望和强硬的外交风格,让俄罗斯在国际上重拾大国尊严,也让国内民众有了凝聚力,这种 “强人撑局” 的模式,在俄罗斯特殊的历史和现实中,确实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俄罗斯的稳定太依赖普京个人,而不是制度化的现代治理体系。这些年,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社会运转,很大程度上围绕普京的决策展开,缺乏能独立运行、相互制衡的成熟机制。 就拿经济来说,俄罗斯经济结构单一,过度依赖能源出口,虽然普京一直想推动多元化,但收效甚微,核心原因就是利益集团盘根错节,没有强有力的制度去打破垄断、激发市场活力。 这些利益集团之所以能安分,更多是因为普京的个人权威,而不是制度约束,一旦强人不在,这些势力很可能为了争夺利益互相倾轧,让经济局势雪上加霜。 再看国内的派系矛盾,俄罗斯内部从来不是铁板一块。 有支持普京强硬路线的鹰派,有主张和西方缓和关系的温和派,还有代表地方利益、寡头势力的各种力量,甚至少数民族的分离倾向也一直存在。 普京在任时,能凭借个人威望平衡各方诉求,压制分裂苗头,可一旦权力交接出现真空,这些隐藏的矛盾必然会浮出水面。 新的领导人如果威望不够、手腕不强,很难稳住局面,甚至可能出现派系斗争升级,严重时还会影响国家统一,毕竟车臣等地区的稳定,很大程度上是靠普京的铁腕和信任维系的。 外交层面的挑战更是严峻。普京这些年顶着西方的制裁和打压,硬生生为俄罗斯争取到了战略空间,不管是在叙利亚的布局,还是和中国、印度等国的合作,都让俄罗斯在国际上有了立足之地。 但这一切也离不开普京的个人外交风格 —— 果断、强硬,不按常理出牌,让西方既忌惮又不得不重视。 如果换了新领导人,要么可能延续强硬路线,但缺乏普京的威望和手腕,容易被西方视为 “纸老虎”,遭遇更猛烈的打压; 要么可能转向温和,试图和西方缓和关系,但这又可能引发国内鹰派的不满,甚至被视为 “妥协投降”,加剧内部分裂。 更关键的是,北约东扩的步伐不会因为俄罗斯换领导人就停止,没有了普京这样能硬刚的核心,俄罗斯在和西方的博弈中很可能处于被动。 还有民生和社会层面的问题,这些年俄罗斯的民生改善一直缓慢,通货膨胀、贫富差距、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突出。 虽然民众因为大国尊严的加持,对生活质量的诉求有所让步,但这种 “忍耐力” 是建立在对普京的信任和对国家未来的期待上。 一旦强人不在,新政府如果不能快速拿出改善民生的有效措施,民众的不满情绪很可能爆发,再加上外部势力的渗透煽动,社会动荡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毕竟,俄罗斯民众经历过苏联解体后的苦难,对动荡有着天然的恐惧,但也对现状有着不满,这种复杂的情绪,很容易在权力交接的关键期被点燃。 不过也不能把话说得太绝对,李光耀说的是 “大概率” 动荡,不是必然。 如果俄罗斯能在普京之后,平稳完成权力交接,新的领导人能快速凝聚共识,延续稳定的内外政策,同时逐步完善治理体系,也可能避免陷入混乱。 但从现实来看,难度极大。俄罗斯的历史传统中,强人政治有着深厚的土壤,从彼得大帝到斯大林,再到普京,民众对强人的依赖已经形成一种惯性,短期内很难转向对制度的信任。 而且,现代治理体系的建立需要长期的积累,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方方面面的改革,这些改革必然会触动既得利益,没有强人的推动,很难顺利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