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竟还能发生这般荒唐的“教授造假”事件。 江苏科技大学在招聘过程中,难道不对求职者简历做基本核查吗? 对重要岗位应聘人员不进行背景调查?若真如此,该校近年的人才引进机制恐怕存在严重漏洞,简直形同虚设。 更值得追问的是:这样明显的造假为何能一路绿灯?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人事部门、分管校领导,是否尽到了审查责任?是否存在“先定人、再走流程”的形式主义背调? 说到底,还是部分高校对“海外学历”的盲目崇拜在作祟。 不少有国外名校背景的学者,回国便是副教授起步;而本土培养的博士,若无顶刊论文加持,晋升之路却异常艰难。这种“唯洋是举”的评价体系,本身就值得反思。 要辨明真伪其实不难:找一位同行专家,与这位“教授”做一场公开对谈,专业水平是高是低,一目了然。 此事不能止于辞退当事人,必须启动问责程序,彻查决策链条中的每一环。 信息时代还能出现这样的“教授造假”,校方管理责任不可推卸。 只有真正追责到人,才能堵住漏洞,重建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