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德国外长突然宣布了自己的立场:不支持以武力改变台海现状。据媒体报道,此话在公开场合释放,外界解读为对台海局势发声。 这一下把目光直接投向台海,口径与美日更接近,声音不小,但能否落到行动,得看底子和能力。 翻回到2021年,德国海军“巴伐利亚”号赴亚太巡航,经过多处敏感海域,沿途被周边海空力量跟踪监视。那次更像一次露面,节奏短、停靠多,对地区态势没有造成实质改变。 同一时间,东部战区在台海方向的海空活动已常态化,联合巡航、实兵演训连贯推进。放在一起看,区域内力量常在,德国的远洋出动则是偶发,停留时间与强度都有限。 德国外长这番表态,听着像是在台海问题上亮明了态度,实则更像一场精准的“话术表演”。不支持以武力改变现状,这话本身没毛病,甚至符合国际社会普遍的和平期待,但关键在于,谁才有能力改变现状?又谁在真正影响现状?台海问题从来不是远在欧洲的德国能说了算的,这是中国的内政,更是区域内国家共同关切的焦点,轮不到千里之外的旁观者指手画脚。 要知道,德国距离台海直线距离超过一万公里,即便派出军舰巡航,也不过是“千里送人头”式的象征性举动。2021年“巴伐利亚”号的亚太之行就是最好的证明,一路被跟踪监视,连自由航行的“体面”都没保住,更别说对地区局势产生什么实质影响。反观中国东部战区,常态化的海空巡航、高密度的实兵演训,每一次行动都实实在在地捍卫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才是改变不了的现实——台海的现状,从来都是由区域内最强力量决定的,而非几句轻飘飘的外交辞令。 德国之所以此刻跳出来表态,背后的心思其实不难猜。一方面,想跟着美日的节奏,在印太地区刷一波存在感,彰显自己作为欧洲大国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又不敢真的得罪中国,毕竟中德之间有着深厚的经贸合作基础,德国企业在华有着巨大的利益诉求。这种既想蹭热度又想保利益的心态,造就了这番模棱两可的表态——话说得够响亮,却完全不提如何落实,更不敢承诺任何实质性行动,说白了就是“既要又要还要”的投机心理。 更值得玩味的是,德国一边喊着不支持武力改变现状,一边却在不断加强与印太地区军事力量的勾连。近年来,德国频频与美日澳等国开展联合军演,试图构建所谓的“印太安全框架”,这种举动本身就是在破坏地区和平稳定,与它口中的“反对武力”形成了鲜明反差。嘴上说着和平,身体却很诚实,这种双重标准,恰恰暴露了其表态的虚伪性。 台海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武力与否”,而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中国内政,这是国际法明确规定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外交准则。德国外长的表态,本质上还是想把台海问题“国际化”,试图用外交话术干涉中国内政,这种做法不仅徒劳无功,反而会损害中德关系的互信基础。 要知道,现在的亚太地区早已不是百年前那个可以任人摆布的舞台,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早已今非昔比,东部战区常态化的军事行动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任何试图干涉台海问题、挑战中国核心利益的国家,都必须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个实力和底气。德国远洋舰队的偶发亮相,在常态化部署的区域力量面前,不过是昙花一现的表演,根本不值一提。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