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每次中日关系一紧张,我们总能看到各种消息说,在日本的同胞

绿兰舍予 2025-11-21 18:29:57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每次中日关系一紧张,我们总能看到各种消息说,在日本的同胞们忧心忡忡,甚至考虑回国避风头。但反过来,生活在中国的日本人,似乎没听说有谁急着“逃离”,表面上看依旧是该生活生活,该工作工作。   根据日本官方数据,到2023年底,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已经超过了82.2万,如果算上已经入籍的华人,这个数字更是突破了百万大关。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而且还在持续增长,甚至有预测到2026年,在日华侨总数将超过100万。   这个庞大的群体在日本逐渐形成了一个高度内循环的“华人经济圈”,尤其是在东京的池袋、高田马场等地,普通话几乎成了通用语言。   从超市、餐馆到房屋中介,华人社区内部就能完成一整套生活所需,有些新来的同胞甚至不太会说日语也能生活。   这种模式虽然方便,但也意味着许多人与日本主流社会的联系相对较弱,融入程度不深。   相比之下,在中国的日本人数量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   截至2024年10月,在华日本人数量已经跌破10万,只有大约9.7万人,这还是19年来的头一回,这个数字和2012年的峰值相比,减少了超过三分之一。   在华日本人虽然也倾向于居住在大城市,并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但由于人数少且分散,他们无法构建起像在日华人那样自给自足的“经济圈”。   因此,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更依赖于与中国社会的融合,需要学习中文、参与本地文化活动,与中国同事和邻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这就好比一滴水融入大海和一杯水倒入池塘,前者更容易被环境同化,后者则能保持相对独立性,这种融入程度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在面对外部压力时的心态和选择。   前往日本的中国人构成非常多元,有IT精英、留学生、创业者,也有大量的务工人员,这意味着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稳定性相对较弱,容易受到经济波动和就业环境变化的影响。   当中日关系紧张时,一些日本右翼势力鼓吹“日本人优先”,可能会导致华人在就业和创业中面临更多无形的障碍或歧视,即所谓的“玻璃竹天花板”。   这种不安全感,叠加日本社会特有的“在留资格”制度带来的身份焦虑,使得许多人一遇到风吹草动,就容易产生“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想法,回国成了一个现实的选项。   而在中国的日本人,大部分是作为企业外派人员、管理者或专业技术人员来到这里的,他们的职业稳定性和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尽管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一些日企缩减规模或迁往东南亚,但在华日企的数量依然庞大。   这些日本人来到中国,往往是职业规划的一部分,背后有公司作为强大的后盾。   虽然他们也会面临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但生活在中国大城市,能够享受到便利的生活设施和较高的安全感。   有些在中国创业的日本人甚至觉得,相比日本社会条条框框的束缚,中国的环境反而更加自由和充满活力。   因此,只要公司的战略布局不变,他们个人层面“打包回国”的动机自然不强。   日本作为一个相对单一的民族社会,历史上排外情绪时有抬头,当中日关系恶化,一些极端民粹主义者很容易将政治上的对立情绪,转化为对普通中国人的骚扰和歧视。   近期,随着日本高层发表涉台错误言论,中日关系急剧恶化,中国官方多个部门罕见地密集发布预警,提醒公民谨慎前往日本,正是基于对这种社会风险的现实考量。   这种由政治摩擦传导至社会层面的敌意,是真实存在的威胁,让在日同胞不得不警惕。   反观中国,虽然在特定时期,比如2012年因“购岛”风波曾发生过反日活动,让日本人意识到了政治风险,但从整体和长远来看,中国社会对于外国人的包容度相对较高。   近年来,尽管中日关系不时紧张,甚至发生了日本儿童在华遇袭的恶性事件,引发了在华日本社群的担忧。   日本驻华使领馆也多次发布安全提醒,告诫本国公民注意言行、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但这些多是出于预防性的安全建议,并未演变成大规模、持续性的社会排斥现象。   许多在华日本人亲身感受到的,是中国社会的文明、安全和民众的友善,这与一些日本媒体的刻板宣传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官方和民间主流声音,始终是将日本军国主义与普通日本民众区分开来的。   近年来,中日关系紧张对日本经济的冲击日益显现,中国发布的赴日旅游预警,直接导致日本旅游、零售相关股票大跌,有经济学家测算,这可能让日本GDP损失数万亿日元。   这种实实在在的经济打击,会让日本社会内部产生反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极端情绪的蔓延。   而对于在华日本人来说,中国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之一,充满了商业机会,只要商业环境稳定,他们便有足够的理由留下来。   不知道大家对这个现象还有什么看法?你觉得还有哪些原因导致了这种差异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0 阅读:1
绿兰舍予

绿兰舍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