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兰亭序》不是行书,世人被误导1000多年,原作就藏在故宫! 1965

有趣三余 2025-11-22 17:11:14

郭沫若:《兰亭序》不是行书,世人被误导1000多年,原作就藏在故宫! 1965年,郭沫若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的真伪》一文,引发震动。其核心论点是:现今流传的《兰亭序》行本(神龙本、定武本等)并非王羲之原迹,其书法风格与晋代新出土的墓志朴拙书风不符,文章思想亦与王羲之当时情境不合。 郭氏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猜想:今本《兰亭序》的文章和书法,其真正作者是王羲之的七世孙——隋代的智永禅师。他的逻辑是:智永作为王氏书法正统传人,他完全有能力、也有可能依托祖名,创作并传播这样一件融合了其毕生所学、堪称“完美”的杰作,以光耀门楣。 智永的书法风格(如《真草千字文》)与《兰亭序》的流美妍丽一脉相承,且处在隋代这一书法风格演变的关键节点上。客观地说,郭老的猜想大胆而富有启发性,但并未成为定论。然而,这场论战将一个核心问题抛给了世人:智永,完全有资格创作出《兰亭序》级别的作品。 现藏北京故宫的智永所书《草书兰亭序》本身是一件极为高妙的草书杰作。笔法精致入微的“王家法度”。起笔、收笔精到而含蓄,行笔以中锋为主,笔画圆劲饱满,骨力内含。 与后世狂草的奔放不同,它的使转法度森严,清晰可辨,将复杂的草法用最精准、最稳定的线条表达出来。学习它的笔法,是掌握纯正二王草书系统的最佳途径之一。 结字平和中正,字形大小匀称,重心安稳,草法规范至极。展现草书的流动之美。每一个草书符号都如同标准答案,是学习“草法”最权威、最不易跑偏的范本。 此作为纸本册页,总计7折、14页、2.3米长,单页纵32.8厘米、横16.5厘米、总计300余字,字径约1厘米。 “永禅师书,气调下于欧、虞,精熟过于羊、薄。”,唐代书论家李嗣真在《书后品》中的评价极为中肯,指出智永的格调或许略逊于欧阳询、虞世南,但其技法之“精熟”已登峰造极。 他是连接王羲之与初唐大家的关键人物。虞世南是他的亲传弟子,欧阳询、褚遂良、陆柬之等无不深受其影响。《草书兰亭序》是规范草书字形、掌握标准草书符号的“活字典”。 其线条的圆劲与精致,是训练中锋控笔能力,追求“精熟”境界的最高标杆,研究智永是理解王羲之笔法的必修课。 此帖是技法与风神的完美统一。是用笔的教科书,结字的典范,章法的指南。临习此帖,可避野俗,可医浮滑。能得右军家法之正脉,可悟隋唐笔法之先声。是每一位书法学习者攀登艺术高峰的必由之路。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1:1复刻,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以供大家学习临摹与欣赏。 智永草书兰亭序便携装 北京故宫藏高清原大复刻经折装

0 阅读:0
有趣三余

有趣三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