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川眉山一家“自助偷甘蔗农场”突然爆火,可老板童鹏飞却愁得直挠头——每天上千人涌进甘蔗地,停车场塞满自驾车辆,夜里田里手电筒乱晃,游客的惊呼声和犬吠声吵得村民睡不着觉。更离谱的是,为了“劝退”热情过头的游客,他居然想出让客人发朋友圈“吐槽不好玩”的招数,这波操作让网友直呼:“老板被流量‘反杀’了!” 这场闹剧的起点,其实是个温暖的创意。童鹏飞种了150亩甘蔗,原本靠批发赚钱,一根利润不到1块钱。有天他在直播时,网友开玩笑说:“偷着拔甘蔗才巴适!”这句话点醒了他——城里人缺的不是甘蔗,是“偷”的刺激感。于是他立了块牌子:“9.9元偷一根,被NPC抓到付15.9元”,还找来村里60岁的童大爷牵着两条狗当“巡逻员”。没想到视频一发,网友瞬间沸腾,有人连夜驱车两小时赶来,有人举着自拍杆边跑边喊“密室逃脱甘蔗版”,甚至有人被抓后不甘心,第二天带兄弟组团“复仇”。 可流量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原本童鹏飞以为每天接待几十人就够了,结果游客量直接破千。甘蔗损耗率从5%飙到30%,削甘蔗削到手指抽筋,NPC从2人增加到10人,安保费一天多花3000块。更尴尬的是,游客嫌“抓捕”不够刺激,要求他买热成像仪、设计逃生路线,甚至有人提议加剧情任务。童鹏飞无奈坦白:“现在每天只睡1小时,削甘蔗削到想哭。” 这场狂欢背后,藏着两重矛盾。对游客来说,“偷甘蔗”戳中了都市人的情感缺口——小时候蹲在田边咽口水却不敢动手的遗憾,长大后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的压抑,全在这片甘蔗地里找到了出口。有人边跑边笑:“被抓到也值,这比剧本杀真实多了!”但对老板而言,流量是把双刃剑:想靠创意赚钱,却被流量反噬;想守住初心,又被游客的期待推着走。就像童鹏飞新立的告示牌写的:“偷的是回忆,守的是底线。”可这底线到底该划在哪儿?是继续加码“沉浸式体验”,还是回归“自助采摘”的简单快乐? 其实类似的“信任实验”早有成功案例。浙江绍兴的王勇龙去年就玩过“自助偷甘蔗”,他直接在田里放付款码,结果游客不仅没白拿,还有人多付钱“为信任买单”。一个月卖出3000根,营收超3万。两者的区别在于:王勇龙守住了“信任”的纯粹性,而童鹏飞被流量裹挟着走向“娱乐化”。当“偷甘蔗”变成密室逃脱,当田园变成游乐场,我们到底是在找回童年,还是在消费童年? 现在童鹏飞正在调整策略:划分“新手区”和“挑战区”,推出甘蔗汁DIY体验,甚至打算和村委会合作培训村民当NPC。这些尝试能否让他跳出“流量陷阱”?或许答案不在规则里,而在人心——当游客举着甘蔗合影时,是想着“这根我偷得真刺激”,还是“这根我付了钱,问心无愧”? 你觉得“自助偷甘蔗”该继续“内卷”成密室逃脱,还是回归“信任消费”的初心?评论区聊聊,说不定你的观点,能帮老板找到新出路! (案例来源:白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