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一个网友评论:官方媒体发布视频中,犯罪的人为什么要打码,而在同一个镜头下的

宜楠深扒世界 2025-11-23 22:54:34

刚看到一个网友评论:官方媒体发布视频中,犯罪的人为什么要打码,而在同一个镜头下的普通人为什么不用打码?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法律、伦理和媒体实践等多个层面。官方媒体在发布视频时,对犯罪嫌疑人和普通人采取不同的打码处理,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以下几项核心原则:一、对犯罪嫌疑人打码的主要原因1. “无罪推定”原则,这是最重要的法律原则。在法院依法判决有罪之前,任何被侦查、起诉的人都只是“犯罪嫌疑人”,而非“罪犯”。媒体不能预先通过画面将其“定罪”。打上马赛克,是为了避免给其贴上“罪犯”的标签,防止“舆论审判”,保障其获得公平审判的权利。2. 保护人格权,避免“污名化”。即使一个人最终被定罪,他仍然享有一定程度的人格权。过度曝光其面部,可能导致其本人及家人遭受网络暴力和社会性死亡,使其在服刑结束后难以回归社会,增加再犯风险。打码是一种必要的“去个人化”处理,防止其被永久性地污名化。3. 侦查和办案的需要,在案件尚未完全侦结时,过早暴露犯罪嫌疑人清晰面容,可能会惊动其同伙,导致他们串供、毁灭证据或逃跑,不利于案件的进一步调查。4. 防止对公众造成不适。一些犯罪嫌疑人在被抓获时,可能处于惊慌、狼狈或衣衫不整的状态。直接播放其清晰的面部特写,可能不符合公序良俗,也是对个人在非正常状态下形象的一种保护。二、对同镜头下的普通人不打码的主要原因:1. “情景化”和“新闻真实性”的需要。普通人在视频中通常以“路人”、“旁观者”或“背景”的身份出现。他们的存在有助于还原事件发生的真实环境和场景,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可信度。如果所有人都打上马赛克,视频会显得非常怪异,失去真实感。2. 合理使用原则。根据《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在为实施新闻报道、履行舆论监督等职责时,在必要的范围内使用公民的肖像,通常可以不征得个人同意。当普通人出现在公共场合,并成为新闻事件背景的一部分时,媒体可以合理地认为其行为默示同意了被拍摄和报道。3. 区分主次,聚焦事件本身。视频的核心是报道“犯罪事件”,而非报道“某个路人”。媒体的焦点在犯罪嫌疑人及其行为上。路人是事件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报道的主体。因此,有限的媒体资源(如打码处理)会优先用于保护案件核心人物的合法权益。4. 实践操作的可行性。在一个拥挤的公共场合,要求媒体为画面中出现的每一个路人都进行面部模糊处理,在技术和操作上是极其困难甚至不现实的。这会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影响新闻的时效性。三、特殊情况与补充无论是犯罪嫌疑人还是普通路人,如果是未成年人,法律强制要求必须进行严格的面部处理,以保护其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对于案件受害者(尤其是性侵案受害者、严重暴力犯罪受害者等),出于保护其隐私和防止二次伤害的目的,媒体会进行严格的打码和变声处理,有时甚至不会展示其任何影像。重要证人也通常会打码,以保护其安全。如果某个普通人在镜头中发表了明确的反对意见,或者其肖像被以特写形式使用并可能对其造成不当影响时,理论上他也应该被保护。但在作为背景的快速镜头中,这种风险被认为是很低的。简单总结一下:对犯罪嫌疑人打码,是法律对人权的保障,是“无罪推定”原则的体现,目的是为了维护司法公正和个人尊严。对普通人不打码,是新闻行业对“真实性”和“操作性”的平衡,在法律允许的合理使用范围内,将普通人作为新闻事件的客观环境的一部分进行呈现。的相关内容,来智搜看看。

0 阅读:0
宜楠深扒世界

宜楠深扒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