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 印度政府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全面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这被看作是两国关系缓和的又一个重要信号。其实在今年7月,印度已经时隔五年重新开放了中国公民的旅游签证申请,但当时只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地方办理,现在总算扩大到全球所有使领馆都能办了。而且上个月,两国还恢复了中断五年的直飞航班,首趟飞机已经从加尔各答飞到了广州。 这个消息让不少关注中印关系的朋友倍感振奋,毕竟五年的隔阂终于在一步步消融。想想那些想去印度感受泰姬陵浪漫、探索恒河文明的游客,如今不用再为签证奔波,心里该多踏实。 直飞航班的恢复更是雪中送炭,东航11月9日开通的上海浦东至德里航线,首航客座率就突破95%,足以见得两国人民交往的迫切需求。每周三班的航班密度,让8小时的空中旅程成为连接两国的便捷纽带。 这一系列利好背后,是中印关系持续回暖的坚实步伐。今年8月王毅外长访印,成为三年来中国外长首次访印,双方达成的十项共识,为双边关系重回正轨筑牢了基础。 莫迪总理那句“印中是伙伴而不是对手”的表态,更是让外界看到了印度改善对华关系的诚意。两大文明古国,本就该在相互尊重中携手前行,而不是被分歧绊住脚步。 经贸领域的韧性早已证明合作是大势所趋。2024年中印双边货物贸易额达到1384亿美元,中国连续多年保持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这样的数字骗不了人。 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印度的庞大市场,互补性强到谁也离不开谁。印度国内越来越多的声音意识到,以政治逻辑压倒经济理性,最终只会损害自身发展。 人文交流的重启更显珍贵。两千多年的交往史里,丝绸之路见证过商贸繁荣,玄奘西行留下过文明足迹,泰戈尔、柯棣华的故事至今让人动容。 现在印度香客能重启西藏朝圣之路,中国游客能再赴印度探寻古迹,这些民间互动正是化解误解、积累互信的最好方式。文化的共鸣,从来都是跨越隔阂的桥梁。 不过咱们也得客观看待,目前印度旅游签证的办理流程还比较复杂,这让不少游客望而却步。要想真正激活旅游市场,简化程序、提升服务才是关键。 印度的酒店、景点如果能多配备中文服务、提供中餐选择,再加强安全保障,相信会有更多中国游客愿意前往。毕竟真诚的接待,比任何宣传都管用。 中印都是人口超十亿的大国,都是发展振兴路上的同行者。2047年印度要建成“发达印度”,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两国合作能产生的能量不可估量。 作为搬不走的邻居,和平共处、互利共赢是唯一正确的选择。那些试图挑拨离间的外部势力,终究挡不住“龙象共舞”的历史潮流。 全球南方国家需要中印携手发声,多边机制里需要两国协同发力,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离不开两大经济体的担当。 从边境贸易重启到直航恢复,从签证放宽到高层互动,每一步进展都来之不易,值得双方加倍珍惜。相向而行的脚步,越走越坚定。 咱们普通老百姓盼的就是国泰民安、往来顺畅,能随时去邻国看看风景、交交朋友,这才是好日子该有的样子。中印关系暖起来,受益的终究是两国人民。 未来的路还需要慢慢走,分歧可以通过沟通化解,问题可以通过合作解决。只要双方守住“伙伴而非对手”的定位,就没有迈不过的坎。 这波关系回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于两国根本利益的战略选择。亚洲的繁荣需要中印合力,世界的和平需要两国担当。 越来越多的利好信号,正在为中印关系写下新的篇章。相信只要双方坚持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就一定能奏响文明对话、共同发展的华彩乐章。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