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郑州有位妈妈在斐乐儿童店买鞋的经历,让不少网友直呼“气炸”——她带孩子挑了双

吃西瓜小娱记 2025-11-24 19:50:44

最近郑州有位妈妈在斐乐儿童店买鞋的经历,让不少网友直呼“气炸”——她带孩子挑了双鞋,结账时店员还热情推荐优惠券,结果转头就在会员群里给顾客备注“买双鞋子都嫌贵”,连孩子鞋码都写上当标签。这事儿被当事人发现后,群里瞬间炸锅,连其他顾客都看不下去了:“原来我们消费时,背后被这样贴标签?” 先说说这事儿的具体经过。这位妈妈周末带孩子去郑州正弘城5楼的斐乐儿童店,从进店到买完鞋不到十分钟,孩子试了三双,最后用店员推荐的优惠券买了双鞋。本来挺顺利的,结果她偶然发现,自己的微信客户信息被店员备注了“11月23号注册,就买一双鞋子,一直嫌贵,男孩穿37码”,标签栏直接写着“买双鞋子都嫌贵”。更离谱的是,店员还把这张截图发到了会员群里,连其他顾客的类似备注也被曝光——比如有顾客因为绑定奥莱会员被标注“不能用,让她老公又注册”。群里其他妈妈看到后直接怒了:“我们正常消费,凭什么被这样评价?” 这事儿为啥让人这么生气?首先,是“被标签化”的屈辱感。顾客买鞋时,店员笑脸相迎,转头就给人贴上“嫌贵”的标签,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操作,像极了被人在背后说闲话。就像有网友说的:“我花钱是买服务,不是买被评判的!”消费本应是平等的交易,结果被店员用“嫌贵”“麻烦”这种主观。店员不仅备注顾客的消费细节,还把截图发到会员群,相当于把顾客的个人信息当谈资。万一这些信息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或者被扩散到更大范围,后果不堪设想。更讽刺的是,店方最初解释“备注是为了更细致服务”,可“嫌贵”这种负面标签,哪算“细致”?分明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好在斐乐官方反应还算快。事件发酵后,品牌官方服务号在评论区公开道歉,承认对涉事员工进行了严肃批评,并表示会改进服务。涉事门店也解散了会员群,承诺自查整改。但网友并不买账:“光道歉有什么用?得拿出实际措施,比如培训员工尊重顾客、规范备注内容。”毕竟,类似的“标签门”不是第一次发生——之前有餐厅给顾客备注“爱占小便宜”,有服装店备注“身材差”,这些行为都在提醒我们:消费场景里的“隐形歧视”,早该被重视了。 说到这儿,想问问大家:你遇到过被店员私下贴标签的情况吗?比如备注“爱砍价”“挑刺”之类的?或者你觉得商家应该如何避免这种“当面热情、背后吐槽”的双重标准?评论区聊聊吧——咱们消费者花钱图个舒心,可不是为了被评判的。 (事件来源:极目新闻)

0 阅读:0
吃西瓜小娱记

吃西瓜小娱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