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没送到的药,一条没等来的命——酒店“无义务”的冷漠,刺痛了谁的心? 51岁的老胡怎么也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心脏病发作,会因为一瓶卡在酒店前台的药,永远闭上了眼睛。他患有心脏病 和糖尿病 ,事发当天早上,身体不适的他紧急联系好友韩顺送药。韩顺带着救命药赶到酒店,却因为只知道老胡的姓氏和昵称“瓜老板”,无法提供全名,被前台 工作人员冷冰冰地拒绝:“我们没义务帮忙。”从上午九点多到下午三点,这瓶药在前台滞留了整整五个小时,期间韩顺多次打电话无人接听,留药后离开;监控里,酒店工作人员既没有电话联系老胡,也没有上门排查,更没有广播寻人。直到保洁发现老胡倒卧在房间,法医推断死亡时间在中午十二点到下午两点之间——如果药能早点送到,如果酒店能多问一句、多走一步,这场悲剧或许可以避免。 这哪里是“无义务”?分明是应急机制的全面失灵!酒店作为服务行业,安全保障是最基本的责任。当住客明确需要急救药物,酒店却以“保护隐私”“无操作义务”为由,把一条生命晾在一边,这不是冷漠,是失职!隐私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如果连基本的应急流程都没有——比如联系医护人员、核对姓氏排查、广播寻人——那所谓的“服务”还有什么意义?更让人心寒的是,事后酒店只愿意出两万块“人道补偿”,却拒绝承担主要责任。两万块能买回一条命吗?能弥补家属的痛苦吗?这哪里是补偿,分明是推卸责任! 老胡的悲剧,不是个例。这些年,我们见过太多“程序正义”凌驾于生命之上的案例:有人突发疾病,酒店拒绝破门救援;有人晕倒街头,路人不敢扶怕担责;现在连送药都被拒,难道我们要活成一个“各自保命”的冷漠社会吗?生命权高于一切,这不是口号,是底线!当一个人在生死边缘挣扎,周围的人却因为“无义务”“怕麻烦”选择袖手旁观,这样的社会,我们真的能安心生活吗? 老胡的家属已经申请尸检和司法鉴定,他们要为亲人讨一个公道。我们期待法律能给出公正的裁决,更希望这场悲剧能敲响警钟:服务行业不能只讲“程序”,更要讲“人情”;应急机制不能只写在纸上,更要落在实处。别让“无义务”成为冷漠的借口,别让“保护隐私”变成生命的绊脚石。 你觉得酒店该为老胡的死负责吗?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来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别让这场悲剧,只留下沉默。救命药 酒店前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