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倒反天罡 ​​最近随着中日关系愈发紧张,许多日吹和日奸也逐渐显现出来,最让大

阿伟爱瞎说世界 2025-11-25 01:27:42

真是倒反天罡 ​​最近随着中日关系愈发紧张,许多日吹和日奸也逐渐显现出来,最让大家受不了的就是上海复旦大学历史教授冯玮,作为一个大学历史教授竟然敢公然侮辱抗日烈士,简直就是无法无天,更让我们不解的是它竟然没有受到任何的惩罚。 这让人不得不问:当一位本该守护历史真相的学者,反复踩在民族情感的雷区上,我们还能不能假装这只是“学术自由”? 过去几年里,冯玮多次在公开场合和课堂上发表争议言论。他曾称南京大屠杀是“战争混乱下的误杀”,试图将30万同胞的惨死轻描淡写为“难以区分军民”的副产品;又在中日关系紧张时抛出“血统论”,说“我爷爷是抗日分子,我都觉得打不起来”,还呼吁“彼此给个台阶”。 更令人错愕的是,他把“抗日”二字加上“分子”后缀——这个词在中文语境里长期带有贬义,常与“恐怖分子”“分裂分子”并列。用它指代保家卫国的先烈,无异于把英雄降格为“麻烦制造者”。 这不是孤例。2021年,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教师宋庚一也曾质疑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没有具体姓名”,结果被迅速解聘。相比之下,冯玮作为复旦这样的顶尖高校教授,影响力更大、平台更高,却屡次试探底线,直到舆论彻底爆发,校方才于2025年撤销其教职。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总要等到网络怒火燎原,才有人出手?高校的师德审查机制,难道只在热搜出现后才启动?学术自由当然重要,但它从来不是歪曲史实、伤害民族感情的通行证。真正的学术自由,建立在尊重事实、敬畏历史的基础之上。如果连南京大屠杀的性质都可以“重新解读”,连抗日志士都能被标签化为“分子”,那历史研究就不再是求真,而是为虚无主义开道。 让我担心的是,这类言论对年轻人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期,教授的一句话,可能比教科书更深刻地刻进他们的认知。当有人站在讲台上,用看似“理性”的语气消解民族苦难,用“客观分析”的外衣包裹历史否定,这种腐蚀是悄无声息却极其危险的。 中国法律早已明确:英雄烈士的名誉不容诋毁。《英雄烈士保护法》规定,任何侮辱、诽谤英雄烈士的行为,都将依法追责。冯玮的言行是否已越过这条红线?值得相关部门认真审视。 一个民族能否真正强大,不仅看经济和科技,更看它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与英雄。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不只是国土完整,更是一种精神坐标——告诉后来者,何为尊严,何为底线。如果连这份记忆都能被随意涂抹,那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安稳,都将失去根基。 冯玮被免职,算是迟来的纠偏。但这件事不该就此翻篇。高校需要建立更前置的学术伦理审查机制,社会也需要更清醒的历史共识:有些底线,不容讨论;有些牺牲,不容调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阿伟爱瞎说世界

阿伟爱瞎说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