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特务们将杨虎城的夫人谢葆真牢牢捆住,脱下她的裤子后,用针头扎进她的大腿,谢葆真顿时发出惨叫,挣扎不到10秒,就停止了呼吸! 这不是影视剧的夸张演绎,而是军统特务在重庆渣滓洞犯下的滔天罪行!这位年仅33岁的女性,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的刚烈,早在与杨虎城并肩革命时,就刻进了骨子里。 谢葆真出生于陕西西安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12岁就进工厂当童工,饱尝生活的艰辛。16岁那年,她不顾家人反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团体,跟着同志们上街演讲、散发传单,呼吁抗日救亡。也就是在这时,她结识了时任西北军将领的杨虎城——这个始终怀揣爱国之心的军人,深深被谢葆真的勇敢和热忱打动,而谢葆真也敬佩杨虎城“不愿打内战、只想抗外敌”的家国情怀。 1928年,20岁的谢葆真嫁给了杨虎城,成为了他的革命伴侣。她从不是养在深闺的官太太,而是杨虎城最坚定的支持者。西安事变前,她多次劝说杨虎城:“民族危亡之际,不能再打内战了,只有联合共产党抗日,国家才有希望!” 事变爆发后,她主动承担起联络各方的重任,白天周旋于军政要员之间,晚上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常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杨虎城被迫辞职出国考察,谢葆真带着孩子随行。可在国外的日子里,她始终牵挂着国内的抗日局势,多次发电报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她不顾危险,劝说杨虎城放弃国外的安稳生活,毅然回国投身抗战——她深知,丈夫的根在中国,她的使命也在中国。 可他们没想到,等待他们的不是抗日的战场,而是军统的牢狱。蒋介石背信弃义,将杨虎城一家秘密关押,这一关就是12年。从贵州息烽监狱到重庆渣滓洞,谢葆真带着孩子,跟着杨虎城辗转各地,受尽了非人的折磨。特务们想通过折磨她来逼迫杨虎城屈服,可谢葆真始终挺直腰杆:“我们做的是爱国的事,没什么好后悔的!要杀要剐随便你们,想让我们低头,不可能!” 在狱中,谢葆真不仅自己坚守气节,还鼓励其他难友坚持下去。她教孩子们唱抗日歌曲,给难友们讲外面的抗战形势,用微弱的力量传递着希望。特务们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许诺只要她劝说杨虎城“悔过自新”,就放他们一家出去。谢葆真当场怒斥:“你们这些卖国求荣的走狗,不配谈‘悔过’!真正该悔过的是你们,是你们违背了民族大义!” 特务们被彻底激怒,开始对她动用各种酷刑。他们不给她饭吃、不给水喝,把她关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让她受尽折磨。可谢葆真始终没有屈服,直到1947年,特务们黔驴技穷,竟然想出了用毒针杀人的卑劣手段。他们知道,谢葆真的存在,就是杨虎城坚守信念的精神支柱,只要除掉她,或许就能击垮杨虎城。 那一天,渣滓洞的牢房里回荡着谢葆真的惨叫声,却没有听到她一句求饶。10秒的挣扎,是她对侵略者和反动派的最后控诉;停止的呼吸,是她用生命践行的爱国誓言。当杨虎城得知妻子的死讯时,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当场痛哭——他知道,他失去的不仅是妻子,更是革命路上最亲密的战友。 谢葆真的牺牲,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付出的代价。特务们以为杀害她就能摧毁杨虎城的意志,可他们错了——谢葆真的刚烈,反而让杨虎城更加坚定了信念,直到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他和儿子杨拯中被特务残忍杀害,始终没有向反动派低头。 这些特务的暴行,早已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他们以为用暴力就能压制爱国情怀,却忘了,像谢葆真这样的革命者,他们的勇气和信念,是刻在骨子里的,是任何酷刑都无法摧毁的。谢葆真用33年的短暂生命,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她的名字,应该被永远铭记。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早已不用面对牢狱和酷刑,但谢葆真身上那种“为了民族大义,宁死不屈”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传承。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像她这样的革命先烈,我们才能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的牺牲,不是为了让我们忘记历史,而是为了让我们珍惜当下,守护好来之不易的和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