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美财长贝森特接受采访时说:“中国购买美国大豆的计划完全按计划进行,中美两国明年将有更多会晤,两国虽然是天然的竞争对手,但两国关系目前处于良好状态,此前与北京方面达成协议,北京将在未来三年半内购买8750万吨美国大豆,这对美国农民非常重要,中美关系非常牢固,对世界是个好消息!” 这 8750 万吨大豆到底是什么概念,往细了算,分摊到三年半里,平均每年大概 2500 万吨上下,这个规模可不是随便拍脑袋定的。回看 2024 年的数据,美国全年出口大豆总价值约 245 亿美元,其中中国订单就占了一半还多,超过 125 亿美元,相当于撑起了美国大豆出口的半壁江山。 之前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时,中国曾暂停过美国大豆采购,那段时间美国中西部的农场主可愁坏了,大豆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价格一路下跌,不少中小型农场甚至面临破产风险。 现在这份长期采购协议一落地,等于给美国农民吃了颗定心丸,尤其是那些依赖亚洲市场的种植户,终于不用再担心订单断层。美国大豆协会和出口协会的负责人虽然没透露协议细节,但也直言这是 “利好农民的积极消息”,毕竟对他们来说,稳定的中国市场比什么政治口号都管用。 贝森特提到 “中美关系目前处于良好状态”,这话可不是虚的,从他 2025 年 1 月被参议院以 68 票赞成、29 票反对的高票确认出任财长就能看出,美国国内对这种务实对华政策的认可。 作为暂代过国税局局长的复合型官员,他很清楚中美之间 “天然竞争对手” 的定位,但更明白竞争不能脱离合作,尤其是在农产品这种互补性极强的领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每年需要大量大豆用于榨油、饲料加工等产业,而美国拥有广袤的中央大平原,大豆产量稳居世界前列,双方的合作本来就是天作之合。 之前因为贸易摩擦闹得两败俱伤,现在重新回到合作轨道,本质上是尊重市场规律的选择。 “明年将有更多会晤” 的承诺,这背后是特朗普团队对华政策的调整逻辑。贝森特从 2023 年就公开支持特朗普,他的执政思路必然契合特朗普的务实风格,比起空泛的意识形态对抗,更看重实际利益的交换。 中美之间的经贸联系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单靠大豆贸易就牵扯出一系列产业链,美国农民种植大豆,需要农机、化肥等配套产业支持,大豆出口后还能带动物流、港口等行业就业。而中国进口大豆后,能稳定国内食用油和饲料价格,保障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的稳定运转,最终惠及消费者。 这种双赢的合作,正是通过一次次会晤和协商达成的,未来更多的沟通机会,意味着双方能解决更多贸易中的细节问题,让合作之路走得更顺。 可能有人觉得农产品贸易不算什么,但恰恰是这种基础性产业的合作,最能体现关系的 “牢固”。美国大豆种植区集中在艾奥瓦、伊利诺伊等农业州,这些州的选票在总统大选中分量不轻,特朗普团队显然清楚,维护好与中国的大豆贸易,不仅能拉动经济,还能争取选民支持,这种一举两得的事,符合其商人治国的逻辑。 而对中国来说,稳定的美国大豆供应,能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海外市场带来的风险,毕竟之前已经在推进大豆进口多元化布局,现在加上美国这个传统供应国,粮食安全更有保障。 贝森特的言论里还藏着一层深意,“对世界是个好消息” 这话没说错。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双方关系的走向直接影响全球贸易格局和粮食市场稳定。8750 万吨大豆的贸易量,能有效平衡全球大豆供需,避免价格大幅波动,这对依赖大豆进口的其他国家来说,也是间接的稳定器。 这种基于利益的务实合作,为大国相处提供了范本,就算有竞争,也不用搞得剑拔弩张,找到共同利益点,就能实现互利共赢。 想想这位财长的履历就有意思,从华尔街的投资大佬到美国财政掌舵人,他见过太多因政治博弈导致的经济损失,所以更懂得务实合作的重要性。他之前在索罗斯基金任职时,就以精准判断全球宏观经济趋势闻名,现在执掌美国财政,自然不会让意识形态凌驾于经济利益之上。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会公开强调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毕竟对美国来说,失去中国这个大市场,受损的不仅是农民,还有整个相关产业链的无数从业者。 中美之间的合作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恩赐,而是基于各自需求的平等交换。中国需要稳定的农产品供应,美国需要广阔的出口市场,这份大豆协议正好满足了双方的核心诉求。 随着明年更多会晤的举行,相信除了大豆,双方还能在更多领域找到合作空间,毕竟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与其在意识形态上互相消耗,不如坐下来谈生意、谋发展,这大概就是贝森特这通采访想要传递的核心逻辑,也是中美关系能保持良好状态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