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决裂了! 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法国和欧洲不会接受以乌克兰投降为前提的和平,因为这将纵容俄罗斯,并威胁整个欧洲的安全。 这根本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欧洲人攒了一肚子的话,终于决定不再拐弯抹角。马克龙那句“不接受以乌克兰投降为前提的和平”,说白了,就是欧洲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对侵略者的绥靖,换来的从来不是和平,而是更大的灾难。 把时间拨回到八十多年前就能看明白,1938年的慕尼黑,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拿着一份协议,兴高采烈地回到伦敦,对着人群挥舞着纸,宣称“我们带来了时代的和平”。 他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试图满足希特勒的胃口。结果呢?所有人都知道了,那不是和平,那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幕前奏。 希特勒尝到了甜头,发现原来兵不血刃就能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他的胃口变得更大,整个欧洲都被拖入了战火。 所以当今天有人说,让乌克兰放弃一些土地,比如克里米亚或者顿巴斯,来换取和平时,欧洲人听到的是历史的回声。他们害怕的不是乌克兰失去土地,而是这种“以土地换和平”的模式一旦被验证可行,谁也不敢保证俄罗斯下一步还会拉谁下水 还有经济账上面,让欧洲更加肉疼。在冲突爆发之前,欧洲尤其是德国,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到了什么程度?可以说,俄罗斯的天然气就是欧洲长期的供应国。 德国超过一半的天然气都来自俄罗斯,整个欧洲的工业生产、居民取暖,都指着这根管子。俄罗斯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动不动就拿天然气当武器,一会儿是“管道维修”,一会儿是“涡轮机找不到”,把欧洲人折腾得够呛。 能源价格飙升,德国的工业巨头们发现,他们赖以为生的天然气价格一夜之间翻了三倍,一些高耗能的化工厂甚至不得不考虑永久停产。 普通家庭的取暖账单更是变成了天文数字,民众上街抗议此起彼伏。这种被掐住脖子的感觉,让欧洲人彻底清醒了。 他们意识到,只要能源命脉还在别人手里,任何所谓的“和平”都只是虚假的繁荣,对方随时可以让你回到原始社会。所以马克龙的态度,其实也是在告诉所有人,经济上的独立自主,才是安全的基础,为了这个基础,必须硬气起来。 然后就是地缘安全的连锁反应。乌克兰如果真的投降了,对欧洲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俄罗斯的战略缓冲区会向西推进上千公里,俄罗斯的坦克和炮兵离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这些北约国家的边境就只有咫尺之遥。 这已经不是理论上的威胁了,而是实实在在的兵临城下。看看地图就明白了,为什么冲突爆发后,那两个几百年都信奉中立的国家,芬兰和瑞典,它们几乎是跑着冲向了北约总部的门口。它们比谁都清楚,当邻居是个习惯用拳头说话的壮汉时,中立就是一张废纸。 芬兰与俄罗斯有着超过1300公里的边境线,过去它们觉得保持距离就能相安无事,现在它们不这么想了。这种恐慌是会传染的,如果乌克兰这个“盾牌”倒下了,整个东欧的安全格局都会被颠覆,北约将不得不部署数倍的兵力去防御一条长得离谱的防线,军费开支将是个无底洞。 所以,支持乌克兰打到最后一刻,实际上也是在用乌克兰的战场,避免战火烧到自己的家门口,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一点,是价值观和世界秩序的崩塌。二战之后,欧洲人建立了一套引以为傲的国际秩序,核心就是主权国家不容侵犯,边界不能通过武力改变。 这套秩序虽然不完美,但至少保证了欧洲几十年的和平与繁荣。如果现在眼睁睁看着一个主权国家被另一个大国用武力肢解、吞并,而国际社会只是耸耸肩,说一句“接受现实吧”,那这套秩序就等于宣告死亡了,世界将重新回到“强权即公理”的丛林时代。 这对于习惯了规则和契约精神的欧洲来说,是无法接受的。马克龙捍卫的不仅仅是乌克兰,更是二战后整个欧洲的立身之本。如果这个基础没了,那欧盟的存在意义、联合国宪章的权威,都会变成一个笑话。 所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地缘政治博弈了,而是一场关于世界未来走向的路线之争。是走向一个由规则约束的文明世界,还是退回到一个由霸权主导的野蛮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