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终于醒了?原以为俄罗斯背后最铁的盟友,是伊朗和朝鲜,结果绕了一圈才发现:真正能让俄罗斯稳住阵脚的,竟是那个一直没开口,也从未送过一发军援的国家——中国! 在那片硝烟弥漫的土地上,外界的聚光灯总是习惯性地打在朝鲜列车的弹药与伊朗无人机的残骸上,仿佛这才是决定战争走向的全部砝码。 然而,在看不见的经济后方,一场更为深刻的博弈正在无声展开。真正让那个庞大的国家在两年的消耗战中没被拖垮的,或许并非轰轰烈烈的直接军援,而是一股源自东方的、看似温和却深不可测的“静默力量”。 最直观的变化发生莫斯科的街头巷尾。当西方曾试图用“消费封锁”制造俄罗斯内部的社会恐慌时,原本那些耳熟能详的标志——麦当劳、肯德基以及代表中产生活方式的欧美豪车品牌——在短短几个月内集体“大撤退”。 按照西方的设想,随之而来的应该是物资短缺和民心动荡。但现实却是,巨大的市场真空被瞬间填补。 来自中国的中粮集团调动了充盈的库存,让俄罗斯人的餐桌没有因为战火而匮乏;想吃炸鸡、想喝“快乐水”,口味复刻从未缺席。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曾经满大街的宝马、奔驰,如今已悄然换成了满城的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 这种民生层面的“无感替换”,保住了战争时期最脆弱的社会基本盘,让后方的百姓不至于因吃不上饭、开不上车而引发内部崩溃。 如果说民生消费只是“止血”,那能源领域的重构则是“输血”。2021年还能向欧洲输送155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庞大管道网络,在被莫名炸毁和政治切断后,输气量一度暴跌至不足十分之一。 正当外界判定俄罗斯财政大动脉即将枯竭时,新的流向却已形成。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在这个当口满负荷运转,单是7月份一分钟就能输送近8万立方米。 更有意思的是,无论前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如何拍桌子威胁要加征关税,或是七国集团如何发声明施压,买卖双方依然达成了一种极为默契的“内循环”。 一边是以低于欧洲市场18%的实惠价格供应,另一边则是有高达95%的贸易额抛弃了美元,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 这种操作不仅帮俄罗斯规避了被踢出SWIFT系统的灭顶之灾,更用真金白银的外汇收入撑直了普京的腰杆。 在这场局中,基辅方面看得很清楚。泽连斯基不止一次想把这股力量逼到对立面,甚至认为这是压垮乌克兰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在外交场上动作频频,试图制造舆论压力,让中国“选边站”。但这种施压在真正的战略定力面前显得颇为无力。 回看联合国的名场面,当乌克兰代表提议为本国遇难者默哀时,中国代表纹丝不动;只有当提议变成“为所有遇难者”默哀时,那个身姿才缓缓站起。 这并非冷漠,而是把“端水”刻进骨子里的原则。就像面对美国代表关于武器援助的指控时,耿爽大使那句意味深长的回击:“如果我们真给了武器,战场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这番话里藏着的,是对自身军工实力的自信,也是对“中立”二字最硬核的注脚。从未来的规划看,这种联结甚至比结盟更紧密。 远东管道已准备大半,途经蒙古国的2号管道也在铺陈,加上核能、氢能这些让西方技术封锁失效的新领域研发,一张绕开西方体系的巨大网络已经张开。 拉夫罗夫看得明白,这种不针对第三国、没有军事捆绑的平等合作,反而在动荡中显现出比所谓军事同盟更强的韧性。 不需要向战场输送一颗子弹,不需要在国际上拉偏架,仅凭维持正常的、不受干扰的经贸流转,就已经成为了稳定局势最大的“压舱石”。 在现代混合战争的逻辑里,能让人活下去的面包和天然气,有时候比坦克更具决定性。 信息源:《泽连斯基首次公开指责中国?几个意思啊?》新民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