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绝大多数国家为何都明令禁止安乐死?毫不夸张地讲,安乐死一旦松口放行,对穷人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 大家对安乐死的印象可能停留在 “给痛苦的人一个体面选择”,但现实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明令禁止这种做法,背后藏着普通人难以察觉的风险,尤其是对经济条件一般的群体来说,这绝非自由选择那么简单。 加拿大在 2016 年开启了安乐死合法化的尝试,最初只针对身患绝症、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的成年人。没人想到,短短几年时间,这项政策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不断放宽限制。 从只能是绝症患者,慢慢扩展到患有长期慢性病、即便不会马上死亡也能申请。到后来,身体残疾或者无法忍受持续疼痛的人,都能提交申请。 申请流程看起来有规范,要填写表格提交给专门的计划,还要经过两次评估,评估期至少九十天,理论上申请人随时能撤回申请。但实际操作中,这些门槛并没有挡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条路。 2019 年的时候,加拿大死于安乐死的人只占全国死亡人数的 2%,2020 年涨到 2.5%,2021 年政策放宽后直接跳到 3.3%。去年一年,就有大约 15300 人通过这种方式结束生命,占全国死亡人数的 4.7%,这个数字还在以不低的速度增长。 更让人揪心的是申请群体的变化。最新数据显示,选择安乐死的人里 96% 是白人,而白人在加拿大总人口中只占 70%。 低收入地区的申请率远远高于富裕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社区反而成了这种死亡方式最集中的地方。魁北克省的比例最高,占所有安乐死案例的近 37%,但这个省的人口只占全国 22%。 很多人选择安乐死,并非单纯因为病痛无法忍受。有不少人是被生活压力逼到了绝境。每月靠着政府发放的救济金生活,扣掉房租、医药费后,剩下的钱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每天只能凑活吃些廉价食物。 一旦租住的房子被出售,连个栖身之所都找不到,又负担不起更贵的房租,只能面临露宿街头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觉得与其冻死饿死在街头,不如选择一种看似体面的方式结束生命。 这些人并非真心想死,只是在贫困和无助中找不到其他出路。他们的健康状况本就不佳,无法工作赚钱,社会保障又跟不上,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成了难题。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加拿大的政策并不要求医生在患者提出申请后,去寻找能减轻其痛苦的医疗或社会支持方案。只要患者表示自己痛苦不堪,医生就可以签字同意,这让很多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得到帮助的人,最终走向了死亡。 政策还在不断放宽,2023 年 3 月起,心理健康问题也被纳入申请理由,到 2027 年,单纯因精神疾病痛苦的患者也能申请安乐死。 更让人担忧的是,安乐死已经和器官捐献挂钩,很多被执行安乐死的人会在死后立即捐出器官,有人质疑这是否会成为放宽标准的隐形动力。 不只是加拿大,比利时、荷兰等更早合法化安乐死的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比利时每年有五六十人因心理疾病选择安乐死,甚至有身体健康但遭受精神创伤的人也能获得批准。 更严重的是,有数据显示,比利时每六十个被实施安乐死的病人中,就有一人根本没有提出申请,八十岁以上的患者中,有一半是在未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被执行的,其中不少人并没有患不治之症。 这些国家的经历告诉我们,安乐死合法化的门槛一旦降低,就很难再收紧。最初的 “帮助绝症患者解脱” 很容易演变成对弱势群体的变相放弃。 当医疗资源和社会保障无法覆盖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时,安乐死很可能成为节省成本的 “捷径”,而最先被牺牲的,必然是那些经济条件差、没有话语权的普通人。 我们不能否认,确实有一些人正承受着无法忍受的痛苦,需要更有尊严的结局。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不该是开放死亡通道,而应该是完善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 让每个人都能看得起病,让贫困的人也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让需要帮助的人能得到足够的支持,这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 大家觉得,面对病痛和贫困的双重压力,该靠完善社会保障还是开放安乐死来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