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GW在今天发布会上提到人形机器人这个事,小伙伴也在群里转发,我展开聊一下自己的

不均衡的价格 2025-11-27 17:39:17

FGW在今天发布会上提到人形机器人这个事,小伙伴也在群里转发,我展开聊一下自己的观点。这段时间已经有不少人形机器人开始倒闭,比较知名的一个案例就是K-Scale Labs倒闭,这家公司估值一度达5000万美元,而且已经打造出6代人形机器人,拿了几百万的订单,但是几个月前1000万美元融资失败,11月初宣布解散团队。创始人Bolte在油管上讲了K-Scale融资失败、公司倒闭始末。(图2)创立K-Scale之前,Bolte在特斯拉的Autopilot团队工作过,希望K-Scale形成类似特斯拉的商业模式,所以早期采用技术开源+硬件商品化策略,但是,Bolte错在对“硬件商品化”这件事太乐观了,融资到位之前没有选择先发布售价几百美元的Zbot,而是先发布另一款售价更高(8000美元)的大型机器人Kbot,但是因为没有场景、而且高售价推广成本太高,不被硅谷的VC们看好。机器人领域生态和K-Scale创立之初相比,发生很大变化,从最便宜的机器人售价高达9万美元,到现在,价格已经被中国机器人企业打下来了。所以,回到产业上看,当前BOM成本、供应链管理、机械结构的可靠性测试,都是巨大资金黑洞,经历多轮融资后已经很需要盈利模式验证。K-Scale 试图通过开源社区驱动硬件销售,但还没找到刚需场景,资金链断裂,就这么解散了。目前国内大量的初创人形机器人企业,一样面临有内卷到出现倒闭潮的风险。很多企业(包括海外)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只是买了通用的关节电机、套用开源的算法模型,硬件参数(自由度、扭矩、电池)高度雷同,本质上是供应链方案的排列组合。甚至还有直接公模贴牌的(包括海外)。(图3)FGW发布会上提到的几点(图4)就是未来具身智能产业投资的重点。一是关键技术攻关方向:“大小脑模型协同、云侧与端侧算力适配、仿真与真机数据融合”。这点我之前写过一篇,讲目前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卡点和相关的核心公司,这里不展开了。二是没有那么多企业都需要(能够)去做本体,整车价格战再剧烈,到明年格局也更清晰了,理想电话会也宣布要以创业的姿态入局具身智能。在今年一轮人形机器人融资潮后,资金实力不足的小企业很难在这个领域跑出来。对中游零部件企业,是新瓶装旧酒,以后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从过去几年和上游整车厂商的合作中都能看出议价能力。具身智能并不只有“人形”,也不是所有场景都需要“人形”。早上转了一篇李想电话会上的发言,他提到了汽车机器人,很有意思,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翻看。人形机器人

0 阅读:0
不均衡的价格

不均衡的价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