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动真格了! 11月25日俄军突袭乌军,官方消息称此举是回应乌方袭俄民用设施。“匕首”高超音速导弹领衔,陆、海、空远程武器齐发,精准打击乌军工设施、能源基地及无人机储存点,所有目标均被击中。 这次俄军是真没留余地,压箱底的家伙全亮出来了。最显眼的就是那“匕首”高超音速导弹,这玩意儿可不是摆着看的花架子。 一秒钟能飞3公里多,速度是音速的10倍,2000多公里的射程,打哪儿指哪儿,精度能控制在10米以内。 更厉害的是它能在空中变轨,末段还能近乎垂直往下扎,北约的“爱国者”防空系统就算发现了,也根本来不及反应。 之前11月10号,俄军就用它端掉过乌克兰国防部的电子情报中心,这次更是直接当起了打击先锋。 不光是空天军的“匕首”,陆军的“伊斯坎德尔”导弹、海军的“口径”巡航导弹也一起发力,从陆地、海上、空中织了张火力网,专挑乌克兰的要害戳。 这些打击目标选得特别有讲究,不是瞎炸一气。军工设施是乌克兰造武器的根儿,能源基地关系着冬天取暖和武器运转,无人机储存点更是他们用来袭扰俄罗斯的“弹药库”。 之前俄罗斯还总想着留几分余地,可乌克兰仗着西方援助,无人机越搞越先进,盯着俄民用设施打个没完,这次俄军是真的不想再退了。从效果来看,这招确实管用。 俄罗斯国防部反复强调,打的都是军事目标,问题出在乌克兰那边——他们故意把军工车间、无人机仓库建在居民区里,把老百姓当成“挡箭牌”。 之前有个乌军战俘就说了,他们的指挥所常设在学校、居民楼里,连运兵都用标着“校车”的车,这明显违反了《日内瓦公约》。 就像乌克兰之前袭击喀山时专门盯着居民区炸,这种不按规矩来的打法,才是无辜民众受难的真正根源。俄军这波反击,本质上是在护着自己的老百姓不受欺负。 可能有人会问,这么猛的火力,不是让冲突更升级了吗?其实反过来想,俄军这次把火力拉满,骨子里是想给冲突降降温。 用最硬的拳头让对方明白,袭击民用设施的代价有多高,反而可能逼着双方早日坐回谈判桌前。 “匕首”导弹飞得再快,也快不过两国老百姓盼和平的心思;远程武器威力再大,也大不过大伙儿对安稳日子的渴望。 说到底,11月25号的这场突袭,是自卫,更是警告。 战争里最该被护着的是平民,最该守住的是人道主义底线。谁要是敢突破这个底线,把无辜民众卷进来,就必然会遭到最猛烈的回应。 希望这记重拳能让双方都冷静下来,大伙儿心里都清楚,再厉害的武器,也换不来家里暖烘烘的暖气;再响亮的口号,都不如餐桌上一碗热乎饭实在。 对俄乌两国人民来说,和平才是最该一起争取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