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洋现身荷兰,再次叫嚣挑衅。我认为沈伯洋的事情该重视了,此人在被我们通缉后,先是去了德国,现在又去了荷兰。要知道,刚通缉那会,我们的专家可都说了,沈伯洋从此就再也不敢出岛了。结果呢,人家不停在欧洲转悠, 我刷到他在鹿特丹的短视频,背景是码头和风车,他还冲镜头说“别害怕”。看完只剩一个念头:别再低估这人。当初有人拍胸口说他不敢走,这种断言是最危险的。信息是动态的,判断也得跟上。 朋友在海牙工作,给我发了现场照片,远处是他和两名外国智库人士,旁边还有人架设备。这不像随便旅游,更像一场巡回投喂媒体的表演。他知道怎么戳痛点,靠蹭热点博曝光,越吵越赚。 情绪宣泄没用,专业处置才有用。既然已立案,接下来三步很关键:第一,把证据链做实,别靠印象,要文书、资金、行程和通信记录都能对上;第二,走国际协作通道,欧盟国家各有规则,提前铺好对接窗口,别临时抱佛脚;第三,盯资金来源,背后有没有基金、项目或中介团体在推,这条链子抓住了,他转场的成本就会暴涨。 还有一点别忽视:他需要流量。他挑衅不是为了赢辩论,是为了制造话题。我们一味跟他对骂,只是在给他加持。该发声时精准发声,别被带节奏。沉默不是退缩,是让流程说话。真正的震慑不是口号,是可复核的结果。 网上流出一份未证实的行程,说他下一站要去布鲁塞尔参加讨论会。如果属实,相关部门该提前作业,研究当地法律边界,准备公开信息澄清,让他在台上讲三句,我们用十条事实把他讲的拆掉。别怕他开直播,怕的是我们没有准备。 有人问,要不要立刻硬碰硬。我不赞成情绪化冲动,赞成有序推进。一旦证据到位,按程序申请措施就行。别给他“被迫害”的戏剧化镜头,这类人最擅长剪辑成梗传播。 有个细节挺有意思:当晚他把挑衅视频删了,换成一张街景照。朋友说附近出现了几位陌生面孔在跟拍,他明显收敛了。这说明风向在变。接下来,考验的是我们能不能拿出经得起第三方审视的铁证,把事办成让人服的案例。 我的看法很简单:别神化他,也别轻视他。把他当作一次系统性演练的对象,用规范的流程和透明的信息把局面带回正轨。他要流量,我们要结果。别把注意力给他,关注结果才是真正的反击。你们有没有在朋友圈刷到他的直播?点进去看的一瞬间,想想是不是又在给他添砖加瓦。我们都冷静一点,看后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