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又上热搜了,这次不是因为动漫、科技或者旅游,而是因为一句骇人听闻的谣言:“日本政府将抛售7万亿日元的中国国债,以打击中国经济”。 最近,有一条关于“日本将抛售7万亿日元中国国债”的消息在日本社交媒体上热传,引发了广泛讨论。看似是一项对中国的“经济打击”,但事实真相却远比这条消息离谱得多。 首先,所谓的“7万亿日元”完全是空穴来风。根据日本财务省2025年6月发布的数据,日本手中持有的中国国债仅为110亿美元,折合约1.66万亿日元。 换句话说,谣言中的“7万亿”数字,远远超过了实际持有的规模,而且这些债券仅占中国债市总规模的0.055%,对于庞大的中国债市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债市早已不是小市场,规模已突破20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二。尽管全球投资者持续加码,中国国债的吸引力并未减弱。 即便日本真的抛售手中的中国债券,这点操作对市场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反而可能被其他外资补位。 更重要的是,背后传递的焦虑正来自日本自身。日本经济现状堪忧:日元兑美元汇率跌至34年来最低,进口价格暴涨,普通家庭生活成本增加。 2025年第三季度,日本GDP同比下滑1.8%,私人消费和企业投资双双萎缩。更糟糕的是,日本国债已经突破GDP的2.5倍,财政负担沉重,政府根本没有更多手段来应对。 而此时,依赖中国市场的日本经济却遇到了巨大风险。中国不仅是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是许多行业的重要市场。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日本对华出口占其总出口的近20%。如果中日关系出现裂痕,像丰田、三菱电机等日企无疑将遭遇巨大冲击,特别是在汽车产业和电子产业上。 这种经济困境促使日本国内出现集体焦虑。内阁府的民调显示,65%以上的日本人对经济前景感到悲观,实际工资已经连续23个月下降。 面对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一些人选择了通过传递谣言和制造对抗来释放压力。所谓“抛售中国国债”,其实只是某些人对外部问题的错误解读和情绪发泄。 但问题的根本不在于“中国国债”,而是日本自身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日本的少子老龄化、产业升级乏力、能源依赖等问题亟待解决。 如果日本将精力集中在制造与中国对立上,反而可能使问题更加复杂。相反,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推动产业转型,才是走出困境的正确路径。 事实上,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关系互补性强,双方合作能够带来共赢。中国需要日本的高端制造技术,而日本则依赖中国的庞大市场和稳定供应链。 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试图通过对抗和制造矛盾来解决问题,只会让局势更加复杂。 从这次谣言的传播可以看出,部分人对中国崛起的焦虑已经影响到他们的理性思维。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全球资本持续流入,中国债市的吸引力已经日益增强。 外部的不实言论和小动作并不会改变这一趋势,反而将推动更多国际资本的流入。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应保持冷静与理智,坚持开放与合作的态度。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这些言论背后的情绪和潜在风险。 中国的经济基本面强大,市场韧性十足,外部压力不会左右我们的发展方向。对于这种经济层面的博弈,中国的应对策略始终是稳中求进,通过合作共赢迎接未来的挑战。 最后,不妨思考一下:在当前复杂的全球经济环境中,合作才是推动发展的关键。中日之间的经济关系,最终将证明对抗无法解决问题,只有合作才能共同应对挑战,推动两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复苏。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