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我明明填的北京大学!”
1999 年,戴柳以 687 的高分成为湖北黄冈市的文科状元,本以为能凭借这个分数,考上自己早就向往的北京大学。
可谁知,录取自己的竟然是中国政法大学!
再仔细一查,竟然是父亲在背后偷偷修改了自己的志愿!
戴柳当即崩溃大哭,对父母的行为更是恨之入骨。
那么,父亲当年为什么要修改女儿的志愿?被迫改变命运的戴柳如今怎么样了?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具体链接赘述在文章结尾,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被改志愿其实,从很小的时候,戴柳就将考入北京大学,作为自己的梦想了。
她生长在一个知识氛围浓厚的家庭,父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小时候就将求学治学的理念灌输给她。
家里有一面专门摆放戴柳获奖奖状和荣誉证书的墙,北京大学校徽就高高地挂在那里,时刻鞭策着她向着梦校而努力。
每当功课遇到瓶颈,她都会站在那面墙前,望着那个校徽,给自己无限动力。
终于,在艰辛的努力下,高考那一年,戴柳以 687 高分的优异成绩夺得湖北省文科状元。
这个分数完全足以进入北京大学。
当分数出炉时,全家人欢欣雀跃,祝贺戴柳即将圆梦。
戴柳也按部就班填报了北京大学为第一志愿,对自己梦校之路更是喜滋滋。
可就在录取通知书寄到的那一刻,所有的喜悦也都荡然无存了。
当她拆开那沉甸甸的信封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张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她瞠目结舌,这是什么情况?难道自己低估了高考分数?
赶紧拨通教育局的电话,工作人员确认说:"您的第一志愿是中国政法大学,我们已按此录取。"
"不可能,我明明填的是北京大学!"戴柳急得大吼起来,心中五味杂陈。
很快,她就查明了真相——原来是她父亲私自改动了她的志愿!听到这个消息。
戴柳彻底崩溃了,她狂奔到父亲的书房,愤怒地质问他:
"你为什么要偷偷改动我的志愿?你凭什么决定我的人生?我付出了那么多努力,为的就是北大啊!"
父亲却理直气壮地回答:"我也只是为了你好啊!中国政法大学专业出路很不错,将来就业也稳定..."
"可是那不是我想要的!我梦寐以求的就是北大,你怎么可以不经我的同意就这样决定?"
戴柳急得泪流满面,觉得父亲对她的背叛令人无法原谅。
原本亲密无间的父女,因为一纸录取通知书陷入了剑拔弩张的对立中。
戴柳愤怒地冲出书房,狠狠摔门而去。
她躲在房间里悲恸欲绝,梦想就这样化为乌有,而她付出的十几年的努力也前功尽弃。
她再也不想见到这个亲手毁掉她人生的父亲了!
一开始进入大学的戴柳,确实陷入了迷茫和颓废的阶段。她原本热血沸腾的心仿佛被浇灭了,人生失去了方向和意义。
大学不是她理想的北京大学,而是被父亲强加的中国政法大学。
她曾经为北大而拼尽全力,可一切付出都功亏一篑。每当想到这一切,她就陷入无尽的自责和绝望之中。
戴柳开始对一切事物失去兴趣,她不愿与人社交,不参加任何社团活动,上课时也心不在焉。
有那么几个阶段,她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觉得活着没有任何意义。
在校园里,她总是独自一人,漫无目的地游荡。
有时候,她会一个人跑到北大的未名湖畔,凝视着那熟悉的校园,痛哭流涕,似乎只有这个地方才能给她些许慰藉。
可在某个时刻,她突然反思自己一直以来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太被动、太失落了?
北大梦碎了,可人生还很长,难道就此放弃未来吗?
就这样,经过一番心路历程,戴柳走出了阴霾,她决心要为自己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从那以后,戴柳彻底拼起所有的斗志。她刻苦钻研法律知识,课上镇静认真,课下勤奋自习,很快就脱颖而出,院系成绩节节攀升。
终于,在 2003 年临近毕业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戴柳得知韩国正在招收优秀学生前往国际法律经营大学深造。
她没有任何犹豫,立刻着手准备考试。
戴柳以出色的成绩通过了层层考核,拿到了国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更获评全额奖学金。
而这次,戴柳吸取上次的教训,直到彻底拿到通知书,才告诉了自己的父母,即便他们非常生气、吵闹,但戴柳却感觉自己的内心无法自抑的快活。
初到韩国的时候,戴柳受到了文化冲击和语言障碍的双重打击。
虽然她在国内已通过考试,但实际面对异国他乡的生活,仍难免手足无措。
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不通。韩语听起来怪异生硬,语序和汉语完全不同,即使是简单的日常用语,戴柳也需要止步思考。
无法很好地和别人交流,自然在生活上就会受到诸多局限和不便。
除此之外,韩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与中国大不相同。
戴柳有时会感到失落和迷茫,在异乡如何是好?该如何适应这种全新的环境?
面对重重困难,戴柳从未气馁。她克服了内心的恐惧,下定决心要在这片陌生的土地扎根立足。
语言是最大的障碍,那她就先把韩语学好。
除了语言,她也没有放松对专业知识的锤炼。通过自学和请教当地的教授们,她不断拓展国际法律经营的最新理论和动态。
利用暑假,她也去实习单位实战锻炼,将书本知识内化为切实可行的方案。
戴柳的勤奋和上进在学校是出了名的,她甚至还没毕业就收到了一家知名事务所的录用通知。
这是对她努力的最大肯定,她如获重生、重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动力。
可是一入职场,戴柳又遇到了别的困难。刚入职时,由于缺乏经验而处处受挫。
同事们经常嘲笑她的韩语,认为她无法做好职场交涉。
客户也不太信任她,毕竟她只是个外国人。
戴柳自然也曾一度感到彷徨和无助,但她并没有被这些阻挡打倒。
她用自己的实力说话,3 国语言优势使她在与外资企业谈判时游刃有余。
法律功底扎实,工作作风勤勉,很快就赢得了上级和客户的赞许。
事务所内部虽有人对她指手画脚,但她都一一化解了。她用自己过人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征服了每一个曾质疑她的人。
就这样,戴柳在事务所一步步升迁,最终被新韩金融集团看中,以极高薪酬挖角而去。
在金融集团,戴柳继续勤勉工作,用自己敏锐的头脑和过硬的业务能力,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她凭借出众的才能和不懈的努力,在职场上越走越高,成为同龄人中的翘楚。
可是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也让戴柳的身体在 2019 年终于支撑不住了。医生建议她暂时放松一下,好好调养。
虽然辞职了,但戴柳最后还是选择留在了韩国。
因为这里已经是她扎根立足的地方,她有属于自己的家,有太多值得留恋的缘分。
就在她刚辞职的那个假期,戴柳开始了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
在济州岛,她与自己的挚爱邂相逅。两人一拍即合,不久就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
婚礼前夕,戴柳打电话告诉了远在国内的母亲,母亲欣喜万分,以为女儿终于要回国了。
没想到,戴柳开门见山地说:
"妈,我要结婚了,以后可能就不回去了。"
电话那头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过了良久,母亲才哽咽着说:"那你就好自为之吧,妈祝福你。"
电话挂断的那一刻,母亲彻底绝望了,意识到女儿这辈子可能真的再也不会回来了。
就这样,戴柳在韩国扎下了根,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她用自己的实力和决心,为自己开拓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父母虽然出于良苦用心,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但强加自己意志于孩子,不尊重孩子的选择,会严重伤害到亲子关系。
就像戴柳的父亲,明明女儿一直梦想就读北大,却偷偷改动她的志愿,最终令她与理想失之交臂。
这种做法无疑是自私且狭隘的,完全没有考虑到戴柳的感受,反而让她决绝地离开家人。
父母的爱固然重要,但这种过度束缚、控制的"爱",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产生反抗和逆反心理,亲子关系也会因此而疏远。
真正的爱,应该是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尊重和支持他们的选择,在需要时适度开导和指引。
信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