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太久是什么感觉?104岁的科学家,在家人的陪同下远赴瑞士安乐死,在30
活得太久是什么感觉?104岁的科学家,在家人的陪同下远赴瑞士安乐死,在30秒后突然睁开眼,语出惊人,让众人哭笑不得。医生刚推完Nembutal药剂,他闭着眼哼起《欢乐颂》的调子,家人以为这是药效发作前的平静。谁知半分钟后,他突然睁开眼,扫视一圈围在床边的儿孙,冒出一句:“这药怎么这么慢?”满屋的人先是愣住,随即被这突如其来的幽默戳中,眼泪混着笑声涌出来。这个1914年出生的老人,一辈子都带着英国式的克制,连当年在加纳丛林遭遇毒蛇。也只是冷静地用树枝挑开,此刻却在生命尽头,用一句吐槽打破了死亡的沉重。活得太久的重量,古德尔扛了不止十年。2008年他94岁,还能在墨尔本大学的实验室里,用放大镜修改论文里的植物数据。直到2016年,学校以“安全风险”为由请他退休,他才发现自己连去办公室的权利都被剥夺了。那天他坐在书房,看着满架的《世界生态系统》手稿——这套30卷的巨著耗费了他20年心血,如今却连翻页都觉得吃力,关节炎让他的手指蜷曲如枯藤。更让他绝望的是2017年的摔跤。独居在珀斯的公寓里,他凌晨起来喝水时滑倒,头撞在茶几上,直到两天后清洁工上门才被发现。躺在医院里,他看着天花板对女儿说:“我研究了一辈子植物的生命周期,知道什么时候该凋零。”那时他的心脏起搏器每跳一下都带着钝痛,青光眼让他连最爱的网球赛都看不清,曾经能背诵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大脑,开始频繁忘记刚刚说过的话。这种对“生命质量”的执着,刻在他的基因里。父亲是皇家植物园的研究员,从小带他观察落叶:“叶子黄了不落下,会拖累整棵树。”1970年代他就加入“ExitInternational”,为安乐死合法化奔走,在学术会议间隙分发传单。三次婚姻里,第二任妻子患癌晚期痛苦不堪,他眼睁睁看着她在医院里耗尽最后一丝力气,这成了他心底永远的刺。为了赴瑞士,他做了周密的“计划”。澳大利亚法律不允许无绝症者安乐死,他两次申请都被驳回,甚至尝试自己服药,却因剂量计算失误失败。最后他在网上发起众筹,标题写着“给一个老人选择终点的权利”,很快收到2.3万澳元,支持者里有不少是他教过的学生。登机那天,他穿了件1950年代的羊毛西装,口袋里揣着母亲留给他的怀表,指针停在他拿到博士学位的1941年。在瑞士的最后三天,他活得像个普通游客。和孙子们在莱茵河畔喂天鹅,去巴塞尔大学看他研究过的标本。甚至在酒店里写了首短诗:“104年,够长了/阳光、书本、网球/还有爱我的人/现在,该说晚安了。”医生评估时问他“是否确定”,他掏出随身携带的植物标本册:“你看这株桉树,活了150年,风暴来临时它会自己折断枯枝,这是智慧。”药剂最终生效时,贝多芬的旋律正流淌到“亿万人民拥抱起来”。古德尔的嘴角带着笑,像是想起1930年代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第一次在舞会上听到这首曲子,那时他20岁,眼里的世界像刚发芽的幼苗,充满无限可能。他的骨灰被孙子带回澳大利亚,撒在他研究了半辈子的蓝桉树林里。那些树是他1952年亲手栽种的,如今已高耸入云。有记者问他的孙女:“古德尔先生觉得活得太久是什么感觉?”女孩指着随风飘落的桉树叶:“他说,就像穿着太紧的鞋子走了太长的路,停下来的时候,其实很舒服。”那句“这药怎么这么慢”,后来被安乐死支持者印在T恤上。有人说这是对死亡的戏谑,只有真正走近过他的人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