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有登天?其实,他能够活着回到地球就已经是万幸,在他攀登太空的过程中,濒临死亡的26秒、寂静太空中的敲门声、舷窗玻璃的裂纹......除此之外,对于为什么不再登上太空,他本人这样回应。杨利伟,1965年出生在辽宁葫芦岛一个普通家庭,爹妈都是中学老师,小时候他就特喜欢抬头看天,盯着飞机划过的痕迹发呆。1983年,他考进空军飞行学院,苦学四年,1987年毕业,拿了个工程学士学位,然后就被分到空军部队,开强-5战斗机。那时候,他驻扎在兰州军区,天天跟飞机打交道,技术好得没话说。1992年,他在新疆飞低空任务时,飞机突然坏了一个引擎,仪表盘乱闪,引擎还停了。换别人可能就慌了,但他硬是靠着冷静和操作,把飞机安全迫降,保住了一架价值连城的战机,还拿了个三等功。这事儿,算是他飞行生涯的一个小高光,也让他后来有机会被选进航天员队伍。1995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杨利伟一看这机会,立马报名。1997年,他从1500个候选人里杀出重围,成了首批14名航天员之一。1998年,他进了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开始了五年的魔鬼训练。啥航天理论、医学知识、星空识别,样样得学,还有8G超重测试、失重模拟、沙漠生存这些硬核项目。每天学到半夜,体重都掉了一大截,但他咬牙挺过来了。2003年7月,他拿到了三级航天员资格,9月又以综合考评第一的成绩,锁定了神舟五号的首飞任务。2003年10月15日,他坐上飞船,从酒泉发射中心冲向太空,成了中国第一个上天的人,绕地球飞了14圈,21小时23分钟后安全落地。这一路,可不是啥浪漫的太空旅行,而是九死一生的硬仗。说起神舟五号任务,真不是吹牛,杨利伟能活着回来,真挺不容易。发射那天,火箭刚冲出去,30-40公里高空时,飞船突然遇到低频共振,频率大概8赫兹,还叠加了6G的过载。啥概念呢?就是身体被震得像要散架,耳朵里全是轰隆隆的噪音,整整26秒,他硬扛着没晕过去。地面指挥大厅里的人都屏住呼吸盯着屏幕,直到飞船整流罩打开,他眨眨眼示意还活着,大家才松口气。这26秒,简直是跟死神擦肩而过。上了轨道,麻烦还没完。杨利伟在飞船里漂着,突然听到“咚咚”的敲击声,像有人拿木槌敲铁桶,没规律地响。他赶紧趴舷窗上看,外面黑漆漆的啥也没有。报告地面后,技术人员也查不出啥原因。后来到2013年,专家才猜可能是飞船材料在太空里冷热交替,热胀冷缩发出的声音。美国和苏联的航天任务里也有过类似情况,但当时谁也不知道,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飞。最吓人的还在后面。返回地球时,飞船进了“黑障区”,外壳摩擦高温飙到1600-1800°C。杨利伟盯着舷窗,突然发现防烧层裂了,先是右边,很快左边也裂开,像碎玻璃一样越来越多。他手握操纵杆,汗都下来了,但只能干瞪眼看着。好在飞船扛住了,2003年10月16日早上6点23分,他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落地。着陆冲击力太大,麦克风棱角还划破了他的嘴角,血都流出来了。这趟太空之旅,真不是一般人能顶得住的。神舟五号任务后,杨利伟成了全国英雄,2003年11月7日还在人民大会堂拿了“航天英雄”的称号。但为啥他后来一次都没再上天?最直接的原因,是国家对他的健康保护政策。首飞航天员太宝贵了,那时候中国航天刚起步,杨利伟又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国家不敢拿他的命再去赌。26秒的共振、6G的过载、舷窗裂纹,这些经历对身体的冲击不是开玩笑的。虽然他回来后没啥大毛病,但谁敢保证第二次还能这么幸运?航天员的身体素质要求高得吓人,稍微有点隐患都可能出大事。国家宁可让他好好活着,也不愿冒险让他再飞。再说,那时候航天技术还不像现在这么成熟。神舟五号虽然成功,但飞船设计和安全保障跟现在的“神舟十八号”比差远了。首飞任务风险高,国家也不想让杨利伟再去趟这浑水。毕竟,他已经证明了中国航天能行,接下来就该让新人接棒,把经验传承下去。除了健康因素,杨利伟没再上天还有个重要原因——他转去做更重要的事了。任务成功后,他没闲着,2008年晋升少将军衔,2010年当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2018年还升了主任。这角色可不简单,他得管航天员训练、任务规划,甚至空间站建设这些大事儿。像景海鹏、刘洋这些后来的航天员,都是他带出来的。他把自己在太空的经验教训教给新一代,比自己再飞一次值多了。其实,杨利伟自己也说过,他不是不想再飞,而是国家有更大的安排。他在自传《天地九重》里提到,随时愿意接受挑选,但更想为航天事业多做贡献。这话听着挺实在,他不是那种非要自己出风头的人,把舞台让给年轻人,自己在后面出力,这种选择也挺符合他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