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标签: 马伟明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很自豪,我们的福特号航母将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全世界为之一颤,而此后两艘福特号将沿用曾经的两位总统名字!”拜登当时对福特号充满了信心。两位前总统听完之后,倍感荣幸,对福特号的建造充满了巨大的期待,然而,如今他们在看到福特号烂尾的结局之后,还会感到“自豪”吗?其实从拜登的话中就能看得出来,美国对福特号付出了多大的心力,不仅预算高的吓人,口号更是喊得响亮,什么“全世界最最先进的航母”。甚至当初国际上有很多人拿我们两国进行对比,以此来突出美国航母的先进以及技术的领先地位,我们的专家也指出想要做的比我们好,一时半会儿他们还不行,关键那会儿没人信呀,然而后续的发展却让所有人惊呼:打脸来的太快了。福特号是对“尼米兹级”的全面覆盖,并且在宣传中也不难看出这次他们将融合各种新型技术,大幅度提升作战效率,并且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降低长期成本。2004年正式建造开始,从那一刻,还未成型的福特号就赚足了世界的关注,在他们的计划中,福特号不仅能在九年后正式下水,更能在十一年后也就是2015年正式完工亮相全球。然而,世界的发展超乎了所有人的预期,在正式下水期限还未到来之前,美国迟迟没有传来动静,一些国际上的军事迷也开始催促和发问。后面才知道原来是加入的新技术太多,所以逾期了,一直到了2017年,正式服役的消息传来,中间众人的期待被拉的更高了,因为美国给出的那些预测简直钓足了人的胃口。什么“最强大”“革命性变化”光是预算就一再超标,从最初的100亿出头到后面的近130亿,这是什么概念,拿到我们国家几乎能建两艘福建号,而这是不是意味着它的性能比咱们的福建号还要优越呢?长期积累的技术可靠性几乎让所有人认为福特号可以碾压世界上的一切航母,然而在服役之后,一个尴尬的现实出现了,福特号根本不能用。因为它的技术出现了故障,在服役之后,福特号出现了电磁弹射出事,后面紧随而至的升降机问题更是令人头疼不已,明明打着最强的旗号,却频频出问题,光是这一点就让人大失所望,但这还不算完。福特号在2020年,出现了4台弹射器齐刷刷歇菜,工程师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抢修,其中涉及到费用、技术问题等等,五昼夜之后,这个问题才得以被解决。但在福特号身上的毛病,这个事件也只是冰山一角,所以光是费用这一点就已经增加了不少,只是这个数据很难准确估量。不过福特号还是在设计之初保留了减速装置,这让舰载机能够有一套及时预警方案,也不至于造成太严重的后果,后面,不管是弹射器歇菜,发电机、升降机也都开始展现自己的“脾气”。其实这一系列的问题已经让美国海军够郁闷的了,正式部署更是等到了2020年之后,后面他们都期待能够靠福特号扬眉吐气一次,没想到,竟然又出岔子了。部署期间福特号的作业倒是没事,可岔子出就出在这性能上,其实了解的人都能看出,这一次福特号的表现甚至没有“尼米兹级”好,跟我国的山东舰也有差距,那前面大张旗鼓的宣传和建造都算什么呢?其实福特号从核心领域的技术上来看的确有了不少改进,包括体系化作战能力、舰载机作战半径等等,但与他们曾经的宣传却有出入,这样耗时耗资的一项大工程来看,这样的答卷有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参考资料:世界航母之“最”:最烧钱的“杰拉尔德·福特”号——环球网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美国海军砸下130亿美元打造的“杰拉德・R・福特”号核动力航母,2017年服役时曾宣称技术领先全球50年。可仅仅一年后,这艘航母就因故障频发沦为国际军事圈的笑柄。更戏剧性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早在设计建造阶段就精准预言了这一结局。马伟明是谁?他是中国船舶电气工程领域的顶尖专家,曾主导研发出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这项技术比美国采用的中压交流系统领先一代。2010年前后,当美国海军决定在福特级航母上大规模应用未成熟的电磁弹射、先进拦阻装置等新技术时,马伟明就直言:“美国太冒进,把所有不成熟技术堆在一艘船上,风险极高。”当时西方学界多有质疑,如今现实却狠狠打了他们的脸。福特号服役后,问题如潮水般涌来。电磁弹射系统设计指标是弹射几千次才出现一次故障,实际平均弹射100多次就会罢工。武器升降机更夸张,原计划11台全部投入使用,结果服役初期仅有4台能正常运作,维修工作一拖就是好几年。更致命的是,这些故障直接导致福特号无法形成完整战斗力。2023年首次实战部署期间,该舰平均日出动舰载机仅43架次,甚至不如采用滑跃甲板的中国山东舰。雪上加霜的是,福特级后续舰同样命运多舛。二号舰“肯尼迪”号原本计划2024年交付,结果因电磁拦阻设备未通过认证、弹药升降机未安装完毕,交付时间一推再推,最新预计要到2027年3月才能服役。三号舰“企业”号和四号舰“多勒斯・米勒”号的建造进度也严重滞后,分别推迟到2030年和2032年。美国海军原本计划用福特级逐步取代“尼米兹”级航母,如今却因新舰交付延迟,不得不将多艘老旧航母的退役时间延长。美国国会和军方终于坐不住了。国会议员公开警告海军,在解决福特级的技术问题前,拒绝接收任何一艘该级航母。五角大楼作战测试评估办公室2024年的报告也指出,福特号的电磁弹射、双波段雷达等关键系统仍存在可靠性问题。更讽刺的是,这艘造价超百亿美元的航母,至今仍无法正常弹射F-35C战斗机,只能搭载老式的“超级大黄蜂”。相比之下,中国航母的发展路线显得更为稳健。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配备电磁弹射的福建舰,中国始终坚持“先陆地测试、再上船应用”的原则。马伟明团队研发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不仅解决了电磁弹射的能源问题,还为未来搭载激光武器、电磁炮等高能武器预留了空间。福建舰下水后,歼-35隐身战机已多次在甲板上进行弹射测试,进度远超同期的福特号。如今,福特级航母的困境已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暴露出美国军工体系的深层矛盾。过度依赖单一承包商、供应链断裂、监管繁琐等问题,导致项目成本超支、进度失控。就连马斯克都公开质疑福特级的性价比,建议将资金转向无人系统和高超音速武器研发。而美国海军代理作战部长詹姆斯・基尔比也不得不承认:“造船工业的衰落,让我们几乎在每一类舰艇上都落后于计划。”在这场大国海军的技术竞赛中,福特级航母的“烂尾”无疑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印证了马伟明院士的判断:军事装备的发展不能靠堆砌黑科技,而是要在技术成熟度和实战需求之间找到平衡。当美国还在为福特号的故障焦头烂额时,中国的福建舰已开始海试,004型航母也在船坞中悄然成型。未来的海洋博弈,或许将不再是航母数量的比拼,而是技术路线和战略眼光的较量。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福特级航母最引以为豪的,就是电磁弹射系统,按照美国人的设计,这玩意儿每弹射4100次才该出一次故障,结果实际测试时,每181次就出一次故障,不是把舰载机弹海里,就是直接罢工,根本没办法正常使用。更绝的是,只要有一个弹射器罢工,全舰四个都得跟着瘫痪,连备用方案都没有。相比之下,中国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只用了15个月就调试完毕,中压直流技术比美国的中压交流领先整整一代,马伟明团队研发的综合电力系统,让常规动力航母也能玩转电磁弹射,这波“弯道超车”直接把美国同行看傻了眼。故障率也低的吓人,平均每8000次才出一次故障,就算一个弹射器罢工,其他两个还能接着用,比美国强了不只一星半点。还有那11台先进武器升降机,这些号称能把弹药从弹药库“瞬移”到甲板的黑科技,实际测试时故障率却高达70%,10架舰载机有3架能正常起飞就烧高香去吧。更要命的是,这些升降机的核心部件稀土永磁体,87%都得从中国进口,中国这边一断供,升降机只能就地睡大觉。说到成本,福特级简直是“吞金兽”本兽。首舰“福特号”造价从105亿美元一路飙升到130亿美元,二号舰“肯尼迪号”更是离谱,成本比最初估算高出38%。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艘航母每天光维护费就高达1000万美元,全寿命周期成本更是达到惊人的2500亿美元——这钱都够把整个夏威夷群岛用金砖铺一遍了。反观中国福建舰,同样采用电磁弹射技术,造价却只有福特级的三分之一,而且供应链集中在长三角300公里范围内,疫情期间都能按时交货,这性价比简直不要太高。美国海军原本给福特级定了个“2024年解决所有问题”的死线,结果到了期限才发现:电磁弹射器还是三天两头闹脾气,武器升降机依旧卡壳不断,连最基本的舰载机出动率都比老旧的尼米兹级低33%。更尴尬的是,美国造船业早就没了当年的“肌肉”——冷战时期尼米兹级有1200家供应商,现在只剩不到400家,连造航母甲板的特种钢都得靠匹兹堡一家快倒闭的小厂撑着。2024年卢肯斯钢厂熔炼炉一罢工,直接导致“肯尼迪号”停工两个月,工人们只能对着生锈的甲板发呆。当美国海军还在为福特级焦头烂额时,中国福建舰已经完成八次海试,歼-15T舰载机在电磁弹射器上玩起了“过山车”,连无人机都能轻松弹射升空。马伟明团队研发的中压直流系统,让福建舰的电力分配效率比福特级高出一倍,甚至还能为未来的激光武器预留接口。反观美国,为了省钱把福特级的核反应堆功率砍了又砍,现在连装个电磁炮都得拆东墙补西墙。更搞笑的是,美国海军为了掩盖福特级的窘境,居然把退役的两栖攻击舰改成“闪电航母”充数,结果这些“山寨航母”连F-35B的起降都磕磕绊绊,活脱脱成了国际笑话。如今的福特级航母,已经彻底沦为了废铁。当中国福建舰已经开始规划搭载第六代战机时,“福特号”还在为让电磁弹射器多撑几百次而发愁。马伟明教授当年的预言,如今正一步步变成现实,而美国军工界那些曾经嘲笑他的人,现在恐怕连反驳的底气都没有了。这场横跨太平洋的航母竞赛,终究还是印证了那句老话:“科技这东西,光靠砸钱可砸不出未来。”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主要信源:(环球网——世界航母之“最”:最烧钱的“杰拉尔德·福特”号;观察者网——再等一年:第二艘福特级航母“肯尼迪”号交付推迟至2025年)美国海军砸了130多亿美元造的“福特号”核动力航母,原本计划要当新一代海上霸主的,谁承想从2005年开工到现在,问题越攒越多。技术故障解决不完,预算超支像无底洞,就连自家媒体都摇头说是“烂尾工程”。更让美国人堵心的是,中国专家马伟明多年前讲的那句话:“美国某些海军技术已经落后中国”,这些年眼看着就要应验了。尤其当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号”有条不紊地推进,连电磁弹射都用上了,更是叫人忍不住琢磨:美国海军是不是被自己追新技术的步子绊倒了?“福特号”这个名字,是从美国前总统福特那儿借来的。海军当初琢磨的是让它接替老旧的“尼米兹级”航母,盘算着在二十一世纪继续攥牢海上霸权。2005年开工,2009年铺龙骨,拖到2017年才正式服役,建了十几年时间。这艘船体量是真大,10万吨的钢铁巨兽,设计能带75架以上舰载机,满世界执行任务。最招眼的是它塞进去几样新玩意。电磁弹射器,新设计的拦阻设备,还有专门运弹药的升降机,甚至装了激光武器。谁能料到,这些花大价钱搞的创新技术,反而成了“福特号”的命门。电磁弹射器本来是海军吹上天的招牌,吹它比旧系统精准灵活,还能对付轻型无人机。但现实啪啪打脸。美国海军自家定的硬指标是每4166次弹射出一次影响任务的故障,可2020年真拉到海上实测,每弹射181次就趴窝一次。其中一次大故障直接导致弹射器瘫痪好几天,连飞行训练都抓了瞎。问题根子出在整套供电系统顶不住高负荷运转,零件和软件协调得七零八落,修修补补到现在也没完全理顺。拦飞机的新设备同样成了拖后腿的累赘。按原计划2017年服役前就该完成测试认证,结果拖到2020年,能用的拦阻索还是凑不齐数。不是硬件抽风就是软件掉链子,回收飞机的环节变得又慢又麻烦,最后得找外来技术队救急。更闹心的是弹药升降机。舰上11部新式升降机本打算实现弹药自动转运,可服役那会儿能正常跑动的不超过六部,剩下的要么在调试,要么干脆罢工。水兵们只好用推车扛箱子,干活效率反倒退回十年前水平。美国政府问责署早在2016年就警告过海军:这么多没验证的新技术一股脑往新舰上堆,玩得太悬。可那时候舰体已经开建了,结果就是一边造舰一边捣鼓技术,设备出了问题返工重来,船壳里头拆了装、装了拆,折腾人的很。预算跟着刹不住车往上窜。起初说是105亿美元搞定,2017年交舰时已经烧到130亿,又缝缝补补搞改装,前前后后砸进去150亿美元。就连国会老爷们也坐不住了,连着几年对海军发难,说他们监督缺位、成本管得一塌糊涂。说起这事不得不提马伟明这个人。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专攻舰船电气系统,2017年他就有胆量说美国在综合电力技术上“落后中国十年”,甚至半开玩笑讲“可以给美国同行提提建议”。当时听着像大话,可如今“福特号”被电力系统折腾得焦头烂额,“福建号”的电磁设备却运转自如,倒显得他这话有几分底气。有人觉得美国人太贪心,非要把最新技术全压到一条船上;而中国人稳扎稳打,小步快跑反而弯道超了车。熬到2023年,“福特号”总算磕磕绊绊完成第一次部署任务,262天里弹射了8725架次。表面看着热闹,内里却虚得很。海军高层现在心里急得冒火,因为国会早撂过狠话:如果2025年前搞不定关键技术,后面几艘“福特级”的预算悬。今年就剩这点时间,美国海军压力比山大。因为中国“福建号”航母正卡在2025年这个点上,按计划即将正式服役。美国海军从“福特号”头胎难产的惨痛里也不是没学乖。第二艘“肯尼迪号”造得就谨慎多了,成本压到115亿美元左右,技术调试也避免急慌慌上马。如果这条路走通,“福特级”往后还是美军的海战王牌。但眼瞧着中国航母不但数量在涨,技术突破也一次比一次快,下一步说不准连核动力都要拿出来。照这么看,往后十年大洋上的较量只会更激烈。对美国人来说,眼下最紧要的,怕是得从“福特号”这堆乱麻里赶紧抽身,找出条又稳又快的实路子。对此您怎么看呢?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福特级航母的首舰“福特号”,光听名字就知道美国人对它寄予厚望。2009年开工的时候,那场面锣鼓喧天,谁能想到十多年后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本来计划2015年交付,结果拖到2017年才勉强服役,造价从105亿一路涨到128亿,再加上研发和后期调整,总费用超过170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纳税人都得为它多掏好几百美元。这还不算完,服役之后问题就没断过,电磁弹射系统三天两头出故障,先进拦阻装置也不靠谱,连武器升降机都能卡壳,船员们一度得靠人力搬炮弹,简直回到了蒸汽时代。最让人头疼的就是电磁弹射系统,按照设计,它应该能精准控制发射速度,减少对飞机的损伤,可实际使用中平均181次弹射就出一次故障,和设计目标的4166次差距太大。2020年甚至出现过5天内因为弹射器故障没法起飞飞机的情况,这要是在战场上,后果不堪设想。先进拦阻装置也没好到哪儿去,水涡轮磨损严重,软件还时不时抽风,让舰载机降落成了技术活。美国国会2019年的报告就直接说这系统“技术成熟度不足”,建议别指望它立刻上战场。武器升降机的问题更是离谱,福特号设计了11部全自动弹药升降机,结果2017年服役时只有2个能用,剩下的要么在修,要么干脆罢工。这一修就修了四年,直到2021年才算基本搞定,比计划晚了整整四年。这些问题堆在一起,让福特号成了个“半成品”,美国海军自己都承认它现在只能算“有限作战能力”,离真正打仗还差得远。美国军方也知道不能再拖了,2020年就给福特号定了2024年解决问题的最后期限,结果没完成,2025年又成了新的节点,要求年底前必须达到“全面作战能力”。要是再搞不定,整个福特级项目的前景都可能被重新评估,后续造舰计划说不定要砍。现在二号舰“肯尼迪”号交付时间一推再推,三号舰“企业”号进度也让人捏把汗,未来几年美国能用的航母可能不够,全球部署的力量一下子变得捉襟见肘,尤其是在大国竞争激烈的太平洋区域,这个空档期让美军很被动。为啥美国会搞成这样?说白了就是太贪心,想一步登天。福特级同时塞进去电磁弹射、先进拦阻、全自动武器升降机这么多项未经充分验证的全新技术,风险堆得太高了。马伟明早就点出美国的技术路线有问题,他们搞的是“预研中压交流”,而中国掌握的“中压直流”更先进、更稳定。事实证明,中国走的“小步快跑,稳扎稳打”路线才是对的。看看咱们自己的福建舰,从改装辽宁舰积累经验,到自建滑跃起飞的山东舰,再到一步到位上电磁弹射的福建舰,技术升级的节奏把握得很稳。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用的是马伟明团队的中压直流技术,测试过程相对顺利得多。2025年,福建舰已经进入服役前的最后冲刺阶段,这个进度对比福特号当年的磕磕绊绊,反差非常明显。而且咱们还在规划第四艘航母,可能上核动力,按现在这速度,说不定等咱们第四艘服役的时候,美国福特级还在修呢。这事儿说白了,不光是技术的较量,更是战略的比拼。美国想靠技术冒险保持领先,结果把自己坑了。中国靠稳扎稳打追上来,步子虽慢但没摔过跟头。马伟明看透了这点,他的预言才这么准。未来几年,海上力量的格局可能会变。美国的航母要是还修不好,全球影响力得打折。中国要是再多几艘能打的航母,太平洋的局势就更有看头了。这场较量,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