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放战争,或许很多人会忽视这三个历史“真相”!

不吃亏加冰 1天前 阅读数 330 #历史

抗战结束后,咱们紧接着就摊上了解放战争。因为民心所向,这场仗打得没抗日战争那么久,总共也就四年光景。国民党跟蒋家王朝,那会儿是嗖嗖地往垮里掉。

不过,虽说在很多影视剧里头,咱们看起来像是势如破竹、无人能挡,但对于这场解放战争的真实情况,咱们的了解可能还真没那么透彻。

其实,解放战争里头,有好多咱们平时觉得理所当然的历史知识,其实都不对,还有好多真相,咱们以前压根儿没留意到。接下来,咱们聊聊三个解放战争里的误区和那些鲜为人知的事儿。

【其一,林总的东野是不是靠苏联人的资源壮大的?】

网上总有人这么说:解放军里最厉害的东北野战军,之所以能那么强,全靠苏联人的帮忙。

大伙儿老觉得,咱们解放战争能取得胜利,全靠苏联伸把手,特别是东北野战军能发展壮大,那更是离不开苏联的帮助。可这事儿,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说到这段历史,咱们得全面点儿看,不能只看一面。想当年,苏联确实给咱们提供了武器援助,但说实话,从整体来看,苏联的帮忙并没让战争的天平一定倒向我们这边。

说个简单的事儿,就好比一个天平,苏联人在左边放了个东西来增加重量,那天平会不会就往左边倒呢?一般来说,肯定会的。

咱们得注意一下,苏联人是不是在另一边放了秤砣,还是说他们一直在那边加秤砣,只是偶尔在这边加一个。

说起来,苏联以前可没少帮咱们中国。早在孙中山那会儿,苏联就伸出了援手,给了咱们500万卢布,让广州的革命军得以壮大。后来,苏联又给了冯玉祥600万卢布的援助。

抗战一打响,苏联立马全力支持国民党。他们派了140名军事专家到国民政府,还帮忙培训了9万多军校生。除此之外,苏联还提供了2亿5000万美元的军事贷款。

所以,苏联那会儿一直在背后给中国提供军事上的帮忙,不停地在培养他们瞧得上眼的合作伙伴。

到了解放战争那会儿,苏联老想着按老规矩来,还想帮衬着国民党一把,不停地助力他们搞建设、壮实力。国民党呢,为了跟苏联套近乎,也爽快地跟苏联签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认了苏联在日俄战争那会儿丢的中国东北的地盘利益。

因此在很长一阵子里,苏联不停地给蒋介石提供帮忙,这使得天平右边的重量堆积得没法再加了。

共产党在那个时候的处境,可真是叫人心酸。他们独自承受着长征的艰辛,每一步都走得极为不易。抗战结束后,本以为能迎来和平,却又被双十协定的骗局狠狠打击了一番。

但是,斯大林对国民党不太放心,加上美国也开始插手,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转头开始支持共产党。

那时候,因为采取了北边攻打、南边防守的战略,十万大军汇聚到了东北地区。有了苏联的援助,他们迅速组建起强大的军队,打算从东北这个地方开始,一路打过去,把全中国都解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苏联确实对我们提供了不少支持。

比如说1945年的时候,曾克林他们那些共产党同志,通过做交易、谈判,还有跟朝鲜同志的沟通,好不容易从苏联那边搞到了东北日本关东军的一大批武器弹药。这可真不容易,苏联原本是不打算给的,最后还是咱们费了好大劲才弄到手。

说实话,跟苏联和美国给蒋介石的那些先进武器比起来,日本关东军的装备确实是差了一大截。不过话又说回来,想想当时咱们那11万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简直就是白手起家,能拿到这批武器,那真是挺不容易的,大家都觉得,经过一番苦战,这成果确实挺让人兴奋的。

曾克林回忆道,他们接管了苏家屯的关东军军火库,连着往外运了三天装备。每次都是满满当当的20节火车皮,全都是武器,步枪加起来有两万多把,大炮有100多门,子弹更是多达20多万发。

曾克林的队伍,一开始只有4000人,但后来壮大到了6万大军,而且还得到了30架日本飞机的支援。说实话,曾克林以前说的一句话挺在理的,按他的说法,这儿的武器多得是,根本拿不完。苏联给关东军留下的那些装备,确实对共产党在东北刚开始立足时起到了大作用。

但在四平那场大战之后,我军吃了不小的亏,被国民党那些精锐部队追得没辙。咱们关东军的装备,跟美械装备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完全不是对手。

不过,林总还是挺身而出,着手整顿烂摊子,搞起了东北的土地改革。这一招真灵,东北的老百姓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结果,东北那边参军的人数噌噌涨到了160万,就这么着,威猛无比的东北野战军诞生了。这才是那会儿的真实情况。

【其二、被人忽视的豫东战役】

说起豫东战役,可能很多人压根儿就没咋听过。即便是那些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也可能觉得这场战役打得不太行,远没有那三大战役来得响亮。

从历史资料里咱们能了解到,豫东那场大战,粟裕带着20万大军,跟国民党的25万野战部队干了一仗。结果嘛,我方干掉了他们9万多敌人,不过我们自己也牺牲了3万多战士。

说到那些著名的战役,豫东战役的伤亡情况确实不太理想,就算是军事奇才粟裕指挥,也差点儿让部队吃了大亏。所以,好多研究党史军史的朋友,通常都想略过这场仗,不太把它当回事儿。

但其实,这场仗真的挺关键的。毛主席说过:咱们算是翻过了那座大山的最陡处,最难爬的那段坡路已经走完了。

这句话平时不怎么被人留意,但要是你真去仔细琢磨,肯定能琢磨出毛主席的意思,他其实是想把这场战斗看作解放战争的一个大拐点。

咱们都明白,“挺进大别山”那是战略反攻的开端,可豫东战役凭啥能说是转折点呢?这事儿得从当时的战况和战果里找答案。

首先说说背景情况吧,国民党其实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差劲。

国民党军队一直人多势众,武器装备也占优势,所以在战场上,敌我双方就像拔河一样,你来我往,谁也没法拉过谁。解放军这边,真的是处处都感到压力山大。虽然我们也打赢了不少仗,但那些都是小打小闹,规模不大,根本动不了大局。

在这个紧急时刻,山东解放区面临着很大的问题,粟裕只能硬着头皮上,在胜算连一半都没有的情况下,决定跟国民党拼一拼。而且,他还把目标定得很高,打算干掉国民党王牌军的一部分。

这时候,咱们解放军的20万大军撞上了国民党的25万兵马,里头有国民党的王牌部队,邱清泉的兵团,还有那个虽然不是嫡系但战斗力超群的黄百韬兵团。

得说说的是,有了邱清泉和黄百韬的指挥,这场战斗中的国军真是把他们的野战本事发挥得淋漓尽致。各个部队反应快,行动迅速,救援也是相当及时。

粟裕先一步攻占了开封,这让邱清泉和区寿年不得不急着来帮忙。然后,他瞅准了两军之间的空子,冷不丁地放弃了开封,带着大军直接从区寿年那儿冲了过去,把他给逮住了。

这场战斗原本计划得挺好,没想到黄百韬来捣乱,紧接着邱清泉又突破了我们的防线。粟裕那时候可真是到了紧要关头,差点儿全军都栽了。但他硬是挺住了,干掉了区寿年,把黄百韬也给打残了,最后带着几千个伤员,好不容易撤了出来。

这场仗,国民党那边宣扬自己是大赢家,而粟裕却累得不行,说这是他这辈子打过的最悬的一场战斗之一。毛主席对粟裕那是赞不绝口,为啥呢?因为这仗粟裕是用比较少的兵力,跟国民党最厉害的野战部队硬碰硬,结果还打赢了,顺利完成了任务。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创了个先河,他第一个打下了敌人的首府城市。

打那以后,国民党的野战部队就不再占上风了,只能凑一块儿死守。咱们军队呢,算是把战场的控制权拿到手了,攻守形势完全翻了个个儿。

而豫东战役之所以被看作是转折点,原因就在这里。

【其三、解放战争缓不得】

在电影里电视剧中,咱们的解放战争看着就像洪流奔腾,胜利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但实际上,辽沈战役那会儿,毛主席的做法相当“果敢”,就是说,他宁愿冒点风险,也得把东北的国民党军队一锅端了。那时候,我们心里还直犯嘀咕,不明白他为啥这么做。

资料上说,那时候国共打仗,不光是他们两家的事儿,里头还搅和着美苏之间的冷战呢。

早先时候,苏联就已经在中国有了动作,他们想办法跟国民党套近乎,想拿下东北那块地方的好处。

美国也是拼尽全力支持蒋介石,简直就是蒋介石背后最大的金主。他们不光如此,还往中国北部派了近12万海军陆战队,打算进一步打进东北,想要抢夺中国的利益。

美苏之间的较量,导致了苏联向中国伸出援手的情况。那会儿,苏联和中国还联手在国共谈判及后续一系列事件中发挥作用。要是这种形势继续下去,咱们国家说不定会受到朝鲜半岛局势的牵连。

就在那三大重要战斗进行时,柏林那边出了大乱子,美苏两国都忙着德国那边的情况。就是在这么个节骨眼儿上,中国没引起那些大国的太多注意。毛主席看得远,想得深,当机立断,决定要一鼓作气解决掉国民党的问题。要不然,等美苏在德国那边的事儿摆平了,再把眼光转回到亚太这块儿,咱们中国的形势可就又要悬了。

实际情况就是那样,说到渡江战役那会儿,美国和苏联曾想让我们中国分成“南北两个政府”。但好在毛主席指挥打仗速度太快,美苏还没腾出空来插手,咱们就把全中国给解放了。

但就算美国人使出了浑身解数,台湾这个问题还是没能解决,留着像个尾巴一样,由此可见当时的情况真是险象环生。

以上就是聊聊解放战争那会儿的一些容易搞混的事儿和不为人知的小知识。这场仗啊,真没咱们想的那么轻松,背后的苦和斗,比咱们能想到的还要难上好几倍。毛主席和解放军的战士们,那真是一块儿拼出了个大奇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不吃亏加冰

不吃亏加冰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不吃亏加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