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70年:抗美援朝前夜,林彪、粟裕、陈毅为何都没能挂帅,毛主席为何单单选中了彭德怀?

鱼哥说成长 7天前 阅读数 75 #情感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的战火突然就烧起来了。北边的军队势如破竹,一路往南推,把南边的军队打得够呛。这本来是人家朝鲜民族内部的事儿,可偏偏,美国人坐不住了。为了保住他们在亚太地区那点儿战略利益,9月15号,美军直接在仁川玩了个漂亮的大胆登陆。这下可好,战火规模瞬间升级,一场局部的冲突,眼看着要变成一场不得了的大仗。

到了10月1号,美国人根本不听中国这边拉响的警报,硬是支持南朝鲜军队跨过了三八线。这一步,直接顶在了咱们的家门口,国家安全瞬间拉响红色警报!事已至此,退无可退。10月19日,为了保卫咱自己的国家,也为了维护地区和平,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总司令彭德怀的率领下,就这样“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彭总司令在朝鲜战场上,那叫一个运筹帷幄,指挥得有声有色,带着志愿军硬是跟装备碾压他们的美军拼了个你死我活。结果不但狠狠挫败了美军的嚣张气焰,还让咱中国人扬眉吐气,长了国威!

可很少有人知道,决定谁去挑这副担子的时候,可是让毛主席和中央操碎了心。说句大白话,最初毛主席心里想的志愿军总司令人选,其实不是彭德怀。

想想要去跟美军这样的世界头号军事强国掰手腕,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咱的部队虽然刚打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涌现了一大堆能征善战的将领,可要指挥这种级别的跨国大兵团作战,对统帅的要求那是相当高,得是那种既能打硬仗、又得懂大战略、还得压得住阵的人物。所以啊,当时毛主席心里琢磨的,首先是林彪,再就是粟裕。

先说林彪,这人啊,虽然因为后来的事儿名声毁了,对不起国家和人民,但这军事上的天赋,你不得不承认是真厉害。他的打仗风格,很多人评价是“稳健而毒辣”,脑子里谋略多,带出来的兵都一股子狠劲儿。更何况,要去朝鲜的志愿军,大头都是原四野的部队,林彪在解放战争时期长期在东北打仗,对这支部队,对东北那边的地形、气候什么的,门儿清。按理说,他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

可结果呢?林彪婉拒了。他给的理由是“身体不好”。

这个拒绝,背后其实挺复杂的。要说原因,大概能归结为几点。

第一,心存畏难。你想啊,那会儿国内刚解放没多久,穷得叮当响,好多地方还有国民党残兵和土匪没剿干净,西南局势还不稳呢。很多人都觉得,这节骨眼上跑去跟美国人硬碰硬,是不是太冒险了?中央政治局为此开了好几次会,很多将领都对出兵有顾虑。跟林彪搭档多年的聂荣臻元帅,还有他身边的一些工作人员,后来说起这事儿都提到过,林彪当时对美军不熟,对朝鲜战场环境也陌生,心里确实没底,担心万一打败了,影响自己的“军事天才”招牌。这怕是最主要的一个顾虑。

第二,心怀和平,想把精力放国内建设。刚打完几十年仗,老百姓盼和平、盼着过安生日子。林彪觉得,国家现在最要紧的是恢复生产、搞经济。要是惹恼了美国人,把战火烧到咱们自己家里来,那损失可就大了。这种想法,其实代表了当时很大一部分人的意见。

当然,最后一点,身体原因,也确实不是完全的借口。林彪在抗战时候受过重伤,留下了很严重的后遗症,尤其是怕光、怕风,一受刺激就容易出汗、拉肚子。朝鲜战场那环境,冬天冷得要命,夏天蚊虫多,条件极其艰苦。这场仗打多久不知道,林彪那身体状况,就算去了,也真不一定能扛得住。

林彪这边说不行,毛主席又想到了粟裕。粟裕的能力那也是顶尖的,尤其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可问题是,经历了几十年的血雨腥风,咱这些老帅老将,几乎个个身上都有伤,很多人的身体都不太好,粟裕也一样,长期带病工作。更要命的是,当时粟裕在干一件天大的事儿——准备解放台湾!他3月份就已经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正在东南沿海忙着备战攻台,根本抽不开身去朝鲜。

志愿军的总司令人选就这样悬而未决,前线火烧眉毛,国内急得团团转,很多工作都因为定不了主帅而卡壳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想啥来啥,陈毅站出来了!他主动向中央请缨,要求去朝鲜打仗。陈老总的能力没得说,他带的第三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也是一支响当当的硬骨头部队。可说白了,陈毅在抗战时期更多是搞统战、抓后勤,更擅长外交和保障工作,不像林彪、粟裕那样有太多指挥大型野战军跟强敌正面硬刚的经验,而且他对要入朝的四野部队也不太了解。更何况,那会儿陈毅可是上海市长,肩上挑着振兴上海经济、稳定华东地区的重担,这任务同样重要得不得了。

陈老总的主动请缨,毛主席心里那叫一个欣慰和感动啊。可经过仔细考量,还是觉得他留在国内更能发挥优势,就把他的请求给婉拒了。

关键时刻,毛主席想起了另一个人——在外地剿匪的彭德怀!他当机立断,把彭总召回,把这项火烧眉毛的艰巨任务交给了他。彭总也真是条汉子,接到命令,二话没说,立刻着手准备。硬是凭着一股子劲儿,不到两个星期,就带着志愿军队伍跨过了鸭绿江。入朝后的第一仗,志愿军就在彭总的指挥下,漂亮地取得了胜利。

陈毅虽然没能去一线指挥作战,但他并没有因此感到失落或抱怨。他知道,前线的仗打得再好,没后勤支援也是白搭。于是,10月10号,他又主动请缨,这次是要求负责志愿军的后勤统筹工作。这回,中央同意了!要知道,去朝鲜的战士们,得面对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为了让大家能顺利过冬,陈老总一声令下,把上海、天津的工厂发动起来,工人师傅们没日没夜地赶制棉衣,硬是半个月就搞出了20多万套。为了把这些保命物资赶紧送到前线,他又跟彭总一起想办法,打通了横跨东北的铁路和公路运输线。

你看,一个仗着胆识和经验在最前线硬抗,一个凭着魄力和能力在后方把补给线建得像铜墙铁壁。抗美援朝的胜利,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是无数像彭总、陈老总这样的革命家、军事家,在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咬紧牙关,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拼出来的!这段选帅的小插曲,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些伟大人物在历史关头,所面临的真实困境、复杂考量,以及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所展现出的巨大担当和牺牲。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鱼哥说成长

鱼哥说成长

每一天都是成长的机会,让我们一起探索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