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品牌火速回归吉利汽车,这事儿到底应该怎么看呢?

车轮纵横 14小时前 阅读数 2 #推荐

2014年,吉利汽车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把帝豪、英伦和全球鹰三大子品牌整合回主品牌,执行“一个吉利”的战略。重新整合成一个吉利后,吉利汽车重回正轨,并迅速发展,成为顶流自主品牌之一。

近段时间,吉利又重新提出“一个吉利”的战略,并在近期宣布,将极氪智能科技完全并入集团体系。其实极氪的回归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吉利践行《台州宣言》战略的延续。要知道,在去年9月,吉利发布《台州宣言》,明确提出“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三大核心,要求集团资源向汽车主业集中,减少内耗和重复投入。

此前极氪与领克的合并已显端倪:二者因产品重叠(如极氪001与领克Z10价格区间重合)导致研发资源浪费,甚至出现了不必要的同门竞争局面。而双方合并后,预计研发效率提升15%,制造成本降低5%-8%,还可以避免产品线出现恶性重叠。

除了避免同门兄弟的竞争,极氪回归吉利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新能源市场的竞争逻辑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生存”。纵观2024年一年,中国新能源市场前十车企市占率达76%,中小品牌生存空间被压缩。极氪虽在2024年交付22万辆,但前三季度累计净亏损达49.7亿元;领克同期亏损2.5亿元,双方合并后需直面比亚迪、鸿蒙智行等对手的围剿。此时回归吉利体系,可通过共享供应链、制造体系和智能化技术(如浩瀚智驾系统)快速降本增效。

与此同时,极氪的角色也有望由此前的“独立冲锋者”转变为“技术中台”。其自研的800V超快充生态、英伟达Thor芯片智驾平台、AI数字底盘等技术,将与吉利传统制造能力深度融合。例如领克900将成为首款搭载极氪浩瀚智驾系统与Thor芯片的车型,实现技术共享。这种“技术输血”模式,既避免重复研发,又强化了集团智能化护城河。并且吉利选择将核心资产收回体系内,更利于长期技术投入。

而且通过极氪与领克的“技术-市场”互补(极氪主攻30万+纯电市场,领克覆盖20-30万混动及燃油车),吉利有望实现15万-50万元价格带全覆盖,形成对特斯拉、比亚迪的错位竞争。

另外,有消息称,极氪科技集团计划2025年在泰国、澳大利亚等地建设1000个超快充桩,而领克的燃油车技术可支撑其在欧洲等传统市场的扩张,形成“纯电+混动”双线出海策略。

结束语

极氪的回归,本质是吉利在新能源“决赛圈”的背水一战。表面看是资本市场的一次“撤退”,实则暗藏吉利掌门人李书福对新能源战局的深刻洞察。这场闪电般的回归,既是中国新能源车企从野蛮生长转向精细化运营的缩影,也是吉利应对行业变局的战略阳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车轮纵横

车轮纵横

分享日常笔记,了解更多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