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为对付匈奴常在边关种榆树,是为何?事实证明手段真高明
在机器大军还没出现那会儿,草原上那些游牧民族,一直都是中原王朝心头的大患。他们来去如风,让中原王朝头疼不已。
两边的对立历史很长,其实从先秦时候就开始了。那时候,统治中原好几百年的西周王朝,就是在申侯和那些游牧的犬戎部落一起攻打下灭掉的。
所以,封建时代一来,大一统的皇帝们最头疼的事儿之一就是看好边境,别让草原上的敌人打进来。为了占上风,那些将领们可没少下功夫,不光建了好多防御的城墙啊、堡垒啥的,还巧妙地利用了不少自然地形来当屏障。
比如说在秦汉那会儿,边疆的士兵们为了抵御匈奴,可是种了不少榆树呢。这么做到底管不管用?它凭啥能有那么大的威力?
【天然手段,防御外敌】
很多人觉得,要想让游牧民族不再骚扰中原,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派兵把他们打垮,让他们再也没本事捣乱。汉武帝就是这么干的,也因此,他在后世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赞扬。
这种做法听起来真是挺带劲的,但真要干起来,那可就是另一回事了。草原太大,要想钻进去把游牧民族给灭了,在古代那简直是难上加难。就连卫青、霍去病这些大名鼎鼎的将军,也没能办到这事儿。
再说那草原和大漠,生活条件真的挺艰苦。就算中原王朝在战场上打赢了,也不太可能长期守住那片地,去好好管理。到头来,这地方还是得归游牧民族管。他们会在日子里一点点攒劲儿,之后找机会再骚扰中原。
封建时代,对付游牧民族那可是个长久战,得靠着好地形建一堆防御工事才行。就像从秦朝那会儿起修的长城,还有后来的山海关、雁门关、榆林这些个重要地方,都是干这个用的。
除了人们特意建造的防护工事,大自然里的各种障碍也能提供挺好的保护作用。就像秦朝和汉朝时,他们在边境上种榆树,北宋刚开始那会儿,又在河北挖了好多湖泊,都是一个道理,最后都取得了挺好的成效。
这种做法挺费人力物力的,不过弄好之后,真的能给游牧民族的骑兵添不少堵,让他们的行动变得不那么灵活。
说到底,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能跟中原王朝抗衡这么久,尽管实力上差很多,主要就是靠他们那大量的骑兵队伍。
跟中原王朝主要依赖的步兵比起来,骑兵那冲击力还有灵活性,简直强太多了。步兵根本没法比,骑兵冲起来猛得很,行动起来也快得很。
要是让这些骑兵在边境上像风一样自由穿梭,那不管派多少军队去都没用,况且朝廷也没那么多人和资源可以挥霍。
在边境种上一大片树,形成茂密的林子,就能把游牧民族的活动地盘给圈小不少。你想啊,骑兵要是进了树林,那行动起来可就费劲多了。
另外,步兵在林子里头特别擅长设陷阱和搞突袭,就算正面打仗输了,只要还剩下一小撮人马,也能在茂密的树林里头给骑兵惹上大麻烦。
所以古代打仗的书里头都说,遇到树林千万别进去,草原上的骑兵都会绕着树林走。
不过,早在秦汉那会儿,咱们中国就已经有了不少好树种,可为啥榆树能特别出众呢?它到底有啥独到之处,能站稳脚跟?
【防风乱敌,拖延骑兵】
说实话,秦国士兵们琢磨出种树来抵挡匈奴军队的主意后,就开始尝试种了不少树种。他们试来试去,最后觉得榆树最合适,就选定了它。
它特别厉害,在很多地方都能带来大帮助。
首要原因是榆树特别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秦国和匈奴打交道的地方,大多都挨着草原或者大漠的边儿上。
这地方的土地不太肥沃,有的地方盐碱化特别严重,而且一年到头雨水也少得可怜。
另外,在汉匈交界的地带,春秋时候风特别大,那些不耐风的树在这里压根儿站不住脚,形成茂密的树林更是难上加难。
在这种很差的环境里,像柳树啊、槐树啊这些常见的树,能活下来的真的很少,基本上都种不活。
要是从这方面琢磨,也就榆树和杨树能挺得住。要真把这两者放一块儿比比,那榆树在很多方面都更出彩些。
秦汉时期的军队广泛栽种树木,主要是为了打造一个对自己作战更有利的场地。在挑树种时,他们特别看重树木防风固沙的本领。
边境那地方风沙特别大,匈奴人早就习惯了,根本不当回事。可中原的士兵就不一样了,他们对这风沙不太适应,经常被吹得晕头转向,影响了战斗。
榆树嘛,就是那种长得特别高的落叶大树。它的根扎得特别深,树冠又大又密,挡风沙的能力可强了。
说起来,那些树干挺直、叶子稀少的杨树,在这方面可就差劲多了,压根挡不住狂风卷起的漫天黄沙。
另外,榆树之所以能特别出众,关键是它有着出色的阻挡敌人的能力。杨树呢,它的树干挺得直直的,树和树之间空隙很大,这样的林子,骑兵只要稍微留点神,就能轻轻松松穿过去。
不过榆树可就大不一样了,但凡见过它的人心里都清楚,这树长得弯弯曲曲,特别“随意”。
但这种“杂乱无章”长成了密林,就会变成巨大的绊脚石。那些弯弯曲曲的榆树树干交错缠绕,构建出极佳的防御屏障,让人在短时间内难以穿越。
关键的是,榆树为了多吸点气儿,它的树根会有一部分使劲儿往地面上冒,结果就变成了各式各样的自然“小路拦路虎”。
要是马儿在榆树林里撒欢儿跑,很容易就被那些树根给绊一跤,弄得连人带马都摔倒在地。
这么说吧,要是看防风和挡敌人的本事,榆树可比杨树强多了,所以那时候的秦军特别中意它,种了好多榆树。
【可食可药,战场补给】
榆树不光能挡风固沙、阻挡敌人,它还因为特别实用,被秦汉的军队所看重。在战场上那会儿,榆树给秦军战士们带来的好处多了去了。
首先,榆树那可是个天然的食物宝库。要是秦军打完仗,补给跟不上了,粮食也不够了,他们完全可以跑到榆树林里,直接找吃的。
好比好多80后、90后的小伙伴儿,小时候都尝过一种叫“榆钱儿”的玩意儿,吃起来又脆又甜,还软绵绵的,那股子清香又爽口的感觉,让不少人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其实,“榆钱儿”就是榆树上结的果子,春天夏天那会儿,哪儿哪儿都是。
这种吃的不仅味道顶呱呱,还特别能顶饿。在战场上,要是吃的紧缺,它绝对是补充体力的好帮手。
除了果子,榆树的叶子其实也能吃,虽然味道上不如果子好,但好处是叶子特别多,很容易就能摘到不少。
另外,榆树的树皮其实也是一种相当好的食物来源,在山西、陕西的好多地方,过去都广泛把它当作主食来用。
老百姓处理榆树皮的方法是,先把皮剥下来,然后晒干。晒干后,他们会磨成粉,这样就得到了榆树面粉。这种面粉非常方便携带,是个很不错的路上干粮。
它用起来特别简单,只需热水一浇,立马就能变成热乎乎的面糊,吃起来味道也挺好。
说白了,榆树不光能在战场上当个应急的“小仓库”,还是个能救命的宝贝。古代那会儿,医术不咋地,医生也少得可怜,士兵们在战场上挨了伤,很难立马有人给治,所以很多人就这么没了。
中医古书上有说,榆树的叶子还有树皮,它们都能帮忙止住血、减轻疼痛,还能清热、让肿的地方消下去。
士兵受伤后,他会拿些榆树叶子敷在伤口上。这么做能快点让伤口愈合,同时还能减少感染的风险,防止发炎。
最后,说到古代做香的书里,榆树这东西也是常被写到的一个材料。
用它的叶子或树皮做出来的香,能让人心情平静,还能减轻神经衰弱。对那些经历过激烈战斗、神经紧绷的士兵来说,它有很好的舒缓效果。
这么说吧,榆树真是个宝,战场上能派上好多用场,对增强士兵的打仗能力特别有帮助。在边防军看来,这些榆树就像现成的“食物库”和急救包,想用就用。
【制作器械,战略储备】
封建时候,两伙军队打架,最关键的就是看谁能把粮草啥的准备得更充足。哪一方在这方面做得好,那赢的机会可就大多了。
对于秦汉时期的边防军来说,打仗时他们常常身处远离中原核心地带的地方,所以在后勤补给这块,明显不如匈奴方便,匈奴可以就地抢夺资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领们绞尽脑汁,想了很多好办法,其中一个大招就是广泛栽种榆树。
很多人一想到后勤补给,脑子里就只有粮食,但其实武器装备也是超级关键的一部分。
虽然士兵们上战场前都会领到武器和装备,但打着打着,这些东西很容易坏掉或者不够用,这时候就得靠后勤来及时补上。
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木箭了,弓箭是咱们中原步兵对付草原骑兵的大杀器,数量上绝对不能少。可一旦战斗打得热火朝天,后勤跟不上,木箭不够用,那就得赶紧想办法,就地找材料自己做。
榆木这材质,硬度刚刚好,还特别能耐腐蚀,用来做木箭挺合适的。虽说比起顶级的材料可能稍逊一筹,但战场上应急用,那是绰绰有余了。
另外,榆木也是打造拒马桩的上等材料。步兵想要大量干掉骑兵,最佳办法就是先把骑兵引进埋伏圈,再来个团团包围,一举消灭。
要想拦住这些骑兵,别让他们乱跑,就得在包围圈边上摆上一大堆拒马。这东西做起来不费劲,要是数量不够,直接砍点榆树来顶上也成。
到了秦汉那会儿,战车还是挺火的,但它有个大问题,就是零件老爱坏。军队出门打仗,不可能带上一大堆零件备用。好在,那时候榆树种得特别多,正好能拿来做零件,这样一来,战车部队就能接着打,战斗力也强多了。
这么看来,榆树真是个挺不错的储备选择,能让秦军的后勤得到很大提升,让他们的战场持久作战能力变得更强。
【结论】
这么看来,秦汉时候的边军大量种榆树,那肯定是有他们的道理的,这玩意儿在很多方面都挺管用。
这种防守方法不光让自己更强,还让匈奴的战斗力大打折扣,真是战场上的绝妙妙招。等榆树长成了一大片林子,朝廷没动一兵一马,就把战场的控制权牢牢抓在了手里。
因为一代又一代人不停歇地栽下榆树,大汉的边防力量慢慢变得强大起来。有了这些树木形成的天然“屏障”,汉朝在和匈奴的长期对抗中,最终取得了胜利。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