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问界销量目标揭晓,2025年剑指55至60万辆,营收突破2000亿元
2025年,赛力斯问界喊出55-60万辆的豪迈目标,可一季度销量才区区7.5万辆,这波操作,究竟是吹牛还是真有底气?
说白了,这开局确实有点“惨不忍睹”。
遥想2022年9月,问界M7上市那会儿,交付延迟的风波闹得沸沸扬扬,消费者怨声载道,对品牌形象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虽然后来赛力斯拼命补救,总算把窟窿给堵上了,但这事儿也给大家提了个醒:光喊口号没用,还得看实际行动。
更扎心的是,2023年底,赛力斯董事长张兴海自己都说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稍有不慎就可能玩完。
这话听着挺实在,也让人捏一把汗:在“蔚小理”和特斯拉的夹击下,问界还能支棱起来吗?
你品你细品,这开局,真可谓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赛力斯问界要实现2025年的目标,怕是难于上青天啊!
故事并没有朝着“凉凉”的方向发展。
鸿蒙智行和赛力斯问界,愣是顶住了压力,憋了一波大招。
一方面,问界M系列新款车型陆续上市;赛力斯偷偷摸摸递交了赴港上市的申请,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这节奏,颇有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味道。
2025年3月6日,余承东终于忍不住了,亲自下场,为问界M9和M5 Ultra站台,开启预订。
紧接着,3月20日,问界M9 2025款和M5Ultra正式上市;4月16日,问界M8也加入了战局。
这三款新车,简直就是“三驾马车”,拉着问界一路狂奔。
看看这数据,简直亮瞎眼:
问界M9 2025款,上市27天,大定4万辆!
问界M8,上市13天,大定6万辆!
问界M5 Ultra,上市40天,大定1.5万辆!
再加上M7的存量订单,4月底问界四款SUV的大订单总数达到了12.5万辆!
这波操作,直接把之前看衰问界的人给干沉默了。
光看数据还不够,还得听听用户的声音。
有个老哥是这么评价问界M9的:“这车空间大,配置高,开出去倍儿有面儿!最重要的是,华为的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那真是杠杠的,用过就回不去了!”
还有个小姐姐对问界M8赞不绝口:“颜值高,内饰精致,开起来也舒服。而且,华为的鸿蒙系统真的太好用了,跟手机无缝连接,简直是科技感爆棚!”
这些用户的认可,才是赛力斯问界最宝贵的财富。
那么,问题来了,赛力斯问界凭啥能逆风翻盘呢?
说白了,还是得靠实力说话。
技术是硬道理。
问界M9、M8、M7和M5,都搭载了华为的乾崑ADS 4和鸿蒙座舱5,这两大“杀手锏”,直接秒杀了一众竞争对手。
产能是保障。
问界M9和M8在赛力斯超级工厂生产,月交付量能达到4-4.5万辆;问界M7 2025款在技改后的沙坪坝凤凰工厂生产,月交付量也能保障2-2.5万辆;问界M5在两江工厂生产,月交付量1万辆没问题。
这三大工厂,就像三台永动机,源源不断地为问界提供动力。
再次,销量预测是信心。
考虑到M8的火爆程度,以及M9、M7和M5的稳定表现,赛力斯问界预计2025年销量能达到55-60万辆。
再加上海外市场的拓展和蓝电品牌的助力,全年销量有望突破65-70万辆,营收达到2000-2100亿元,利润120亿元左右。
竞争格局是机遇。
问界凭借乾崑ADS 4和鸿蒙座舱5的优势,直接对标奔驰、宝马、奥迪、理想和特斯拉,抢占高端市场份额。
一旦问界月均交付量达到6-6.5万辆,BBA T和“蔚小理”的榜单,恐怕就要改写了。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赛力斯问界还在积极布局智能驾驶领域,与Momenta达成战略合作,共同研发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这一举动,表明赛力斯希望在智能驾驶领域掌握更多自主权,减少对华为的依赖。
赛力斯问界在2025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也蕴藏着无限的机遇。
能不能抓住机会,实现逆袭,就看赛力斯问界自己的了。
那么,赛力斯问界能否在未来的智能汽车时代,成为真正的领跑者?
时间会证明一切。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