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雅鲁藏布江建大坝,印度为何跳脚反对?水坝对中印有何影响
印度抢夺中国工厂,搬空中国的美梦终成泡影,它为何如此眼馋中国制造业?它又为什么失败?地理冷姿势,带你涨知识,大家好,我是姿势君,去年新冠病毒在中国肆虐的那段日子,不少跨国企业担心中国供应链的安全,开始向国外转移工厂,印度也落井下石,推出了一系列计划,企图搬空中国制造业。然而这个美梦却被现实无情击碎,莫迪老仙终究竹篮打水一场空,今天姿势君就和大家聊聊印度这波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操作。
莫迪
搬空中国的美梦从何而来
我们就先从印度为什么眼馋中国制造业说起吧。国际产业转移是全球化和产业分工的必然产物,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国际产业转移之路从日本到亚洲四小龙,再到中国,它就像一扇财富的窗户,总会在特定的时机为某些国家打开,如果说下一个产业转移的目的地是哪里,那就绕不开东南亚和印度。
早在2014年,莫迪政府就推出了印度制造计划,这个计划可谓是雄心勃勃,他们打算到2020年底将印度发展成为世界第五大制造业中心,到了2022年的时候增加一亿个制造业岗位。如果我们单看印度的国内环境而不考虑执政党效率的话,那么印度的这个计划也并非不可能实现。
现在的印度无论从人口数量还是人口结构方面都与曾经的中国有着惊人的相似,目前印度有13.24亿人口,平均年龄也不过30岁。正处于人口红利期的黄金阶段,而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渐渐消失,劳动力人口增长疲软,这就意味着东南亚和印度有可能承接中国制造业,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印度本来就有这方面的心思,再加上去年年初中国遭受了疫情的打击,莫迪政府笑逐颜开,他们趁着当时欧美等国对依赖中国供应链的恐惧心理,开出丰厚的价码,引诱跨国企业将制造业从中国搬到印度。
这种行为说是趁火打劫也没什么问题,印度政府为诸多跨国企业准备了两份厚礼,它先是划出了两个深圳大小的经济特区,专门用来承接跨国公司从中国转移出来的制造业,提供价格低廉的土地和配套设施。莫迪没有给诸多跨国企业思考的时间,扔出了第二个大礼,那就是印度在税收方面也将对外资敞开大门,对五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给予十年全额免税。
你还别说,印度这一闹还真有不少跨国公司凑热闹将中国一部分的产业链搬到了印度,比如说苹果,去年七月,富士康钦奈工厂正式开始生产iPhone11,这是苹果首次在印度生产最新旗舰机型,也标志着苹果产能转移大幕徐徐拉开,富士康追加10亿美元投资扩建该厂,以承接中国工厂大约五分之一的产能。三星、纬创等公司也纷纷开始了在印度建厂的尝试,一些为大型跨国公司企业提供配套的中小企业也追随着来到了印度。
那么承接制造业到底有哪些好处呢?为什么印度如此眼红世界工厂的地位?其实成为世界工厂对于印度而言,最直观的作用就在于促进国家发展。
首先,供应链全,这就意味着大部分的工业产品都能够做到国产。至于这有什么好处,疫情之中就有明显的体现,就拿疫情中的美国来举例,在新冠病毒席卷美国的时候,纽约州州长科莫在埋怨特朗普的时候说:我们的口罩,我们的呼吸机都是中国制造,拿什么来控制疫情。
科莫
其次,成为世界工厂意味着能够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促进经济发展,印度作为一个人口基数巨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样的机会是它梦寐以求的。最后,成为世界工厂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作用,那就是增强该国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2008年,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尽管美国狂印钞票,转嫁风险,但是它还是过了很久才恢复过来,反观中国,由于制造业发达,无论是稳定性和安全性都比美国要高很多,很快便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风暴,黄金是金融危机之中最好的投资品,而实体经济则是在风暴当中稳住脚跟的最大依仗。
这就是印度觊觎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原因,然而印度政府却忽略了自身的不足,搬空中国制造业终究是一个幻想。跨国公司不可能随随便便就从中国转移出去,之前印度企图搬空中国的时候,这些跨国公司只是为了分散供应链的风险,实施了“中国+1”的战略。
中国依然是他们心中无可替代的制造业基地,东南亚国家以及印度正是后边的那个1。想要成为世界工厂不仅仅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还需要有高素质的产业工人、稳定的商业环境以及健全的工业体系与基础设施,印度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
从劳动力来看,印度有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这是它的优势,然而劳动力廉价不代表素质高。以前面我们提到的富士康为例,印度的工人们工作态度就有问题,不仅仅消极怠工,更是有些人领完工资马上消失,等到这个月的工资花完了,这些人又来上班了。
同时,他们的劳动能力也让人担忧,不管是基础工艺和学习能力,印度人和中国人差了不止一个档次,一个中国工人能够抵得上三个印度工人可不是开玩笑。印度如果想要承接制造业就要在劳动力素质下工夫,要知道,印度的农村人和低种姓人群是很难入学的,印度四年级和五年级入学率不足60%,五到八年级辍学率高达50%,缺乏高素质工人对于制造业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
从工业体系来看,印度也是乱得一塌糊涂,英国殖民印度的时候,的确留下了部分工业遗产,然而在印度独立之后,他们并没有及时抓住发展机遇,只是一味吃老本。圣雄甘地更是拒绝工业化,大力扶持手工业,农业,以服务业促进经济的发展,1998年,中国工业占GDP的48.7%,而印度同期的工业占比只有24.7%。
直到今天印度都没有一个健康的工业体系,工业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高达84%,轻工业只占了16%,这种情况就想成为世界工厂,说是痴人说梦一点也不为过。我们再来看看商业环境,印度的商业环境不是一般的糟糕。
还是以苹果举例,2020年12月12日,中国正值双12购物狂欢,而印度的一家台资企业创办的苹果代工厂也迎来了一波购物狂欢,只不过是一场零元购。这家工厂惨遭印度民众打砸抢,两万多部苹果手机被毁坏,损失高达千万元,而参与打砸工厂的两千多人中,有四分之一的人是这个工厂的员工。
除此之外,莫迪老仙的一些政策也让一种企业心存疑虑,众所周知,中国手机在印度市场可以说是一个巨无霸级别的存在,而就在美国掀起的排华浪潮中,印度也下达了禁用中企应用软件的命令,中国企业在印度辛苦打下的市场,印度翻脸不认人,想要直接摘现成的果子吃。过河拆桥玩得心应手,表面笑嘻嘻,背后捅刀子,这哪个企业受得了。
另外政府的行政效率、社会治安的稳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都是不得不去考虑的商业因素,在这方面,印度政府从来不会让人失望,四月份印度疫情的失控向全世界展示了什么叫做印式民主,如同人间炼狱的印度吓跑了外企,莫迪政府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才是最可靠的市场。
美国兰德智库曾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不仅仅是因为人工成本低,这些都是老皇历了,成熟的供应链,完善的基础设施和14亿的大市场,这些比人力成本更能有效降低产品成本,并且保证质量,印度想要取代中国制造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他们的基础工业、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治理能力,让印度还没做好准备。”
美国兰德智库
疫情的死灰复燃让印度原形毕露,本田、三星、纬创、苹果等公司不得不暂停了印度业务,全球顶尖咨询公司曾说,如果印度不能够在夏天的时候,有效控制住疫情,跨国企业将会永久性地调低印度工厂在其产能中分配的额度,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人心不足蛇吞象吧。
如果印度想要学上个世纪的中国,靠着人口福利,承接制造业崛起,那么自身条件就一定要跟得上,但是目前来看,印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管是普及教育,还是完善工业体系,都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同时党派林立以及民族宗教问题也将深深困扰着印度的国家发展,只希望印度政府能够务实一点吧,不要再做一些不切实际的美梦了。
本期内容到这就结束了,欢迎各位留言评论,喜欢本期内容的朋友请多多点赞转发加收藏,我是姿势君,下期我们不见不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