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赵朴初写词讽刺赫鲁晓夫,毛主席拍手叫好:这词归我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会儿,美苏冷战慢慢没那么紧张了,全球局势也跟着大变样。就在这种时候,咱们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边界上的问题却越来越尖锐,最后直接打了起来。
说来也怪,那时候,对中国不太友好的美国、苏联、印度三个国家,它们的头头儿名字里竟然都有个“尼”。像美国总统叫肯尼迪,印度总理是尼赫鲁,还有苏联的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也是。
但从1963年起,“三尼”在仅仅一年的光阴内,就接连不断地遭遇了各种麻烦。
1963年11月份,肯尼迪的车队正开在达拉斯最热闹的地段。车子路过德州那个存教科书的仓库时,突然响起了枪声,肯尼迪一下子就倒在了车的后座上,抢救不过来,死了。
半年后的一天,五月份的一个清晨,尼赫鲁醒来后,肚子里突然像破了个口子,疼得他眼前一黑,没过几个小时,人就走了。
后来,在勃列日涅夫主导下的党中央主席团会议上,赫鲁晓夫被主席团里的大多数成员狠狠批评了一番。最后,他没办法,只能因为身体原因,选择不再当苏联的领导人了,就这样结束了他的政治路。
在那三件震动全球的大事发生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灵感突发,一口气写了三首词:《尼姑哀叹》、《尼姑再叹》和《尼姑自怜》,用来暗讽赫鲁晓夫。这事儿传到中宣部副部长耳朵里,他觉得挺有意思,就找赵朴初要了这三首词,后来又想办法送给了毛主席。
“这首曲子我收了!”毛主席瞅了一眼,立马就竖起了大拇指,连连称赞。
有了毛主席的力挺,咱们中国文坛头一回用了戏曲这种方式,参与到国际政治的较量里。那会儿,《某公三哭》和赵朴初这两个名字,在中国文坛上那是响当当的,不光在国内火,连国际上都知道了。
赵朴初在安徽安庆的一个老式大家族里出生。1920年,因为他妈的一个结拜姐妹的建议,赵朴初有了去上海念书的机会。他先是进了东吴大学附中做插班生,后来成功考上了东吴大学。在上海的日子里,赵朴初亲眼看到了咱们民族在帝国主义压迫下的惨状,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拯救国家和人民。
上学时,赵朴初和梅达君玩得特别好,成了铁哥们。梅达君那会儿在学校就悄悄跟共产党有了来往,所以赵朴初也顺带着了解到了马列主义。他对共产党想要救国家、救百姓的想法特别赞同。
赵朴初因为肺结核,没办法继续在东吴大学念书,只能回到他妈妈义姐那里去休养。他从小受妈妈影响,就信佛。养病那会儿,他读了好多佛经,还碰见了不少佛教里的大师,这样一来,他就正式入了佛教的门,成为了一名佛教信徒。
有人牵线,赵朴初就当上了上海佛教会的秘书。梅达君呢,大学毕业后悄悄加入了共产党。多亏了梅达君,赵朴初对共产党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对蒋介石那个“要先搞定家里才能对外”的政策,是打死也不赞成。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者一再忍让,这让全国老百姓都非常不满,赵朴初对此深感震撼,心里对共产党更加钦佩。上海那些有思想的文化人,像鲁迅、马相伯他们,他们的进步观点又给了赵朴初很大的鼓舞,让他这个信佛的人,也决心用出家人的心态去参与世俗的革命事业。
1937年卢沟桥事变一爆发,上海那边就赶紧弄了个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赵朴初呢,就被大家推选为常务委员了。淞沪会战一开始打,慈善会里那些国民党的官员,一个个都脚底抹油开溜了。可赵朴初看到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往租界那边逃难,他二话不说,冒着生命危险就去帮这些难民逃出了危险地带。
中共的长江局在武汉安家后,就让上海的地下党组织帮忙新四军,给他们提供人和东西。于是,好多地下党员就被安排去了赵朴初管的难民营。赵朴初看到这么多难民,心里琢磨着得给他们找个活路。想来想去,他决定让那些年轻力壮的难民去参军打仗。
经过多次努力沟通,赵朴初在两年时间内,成功帮助新四军安排了超过3000名年轻力壮的难民。同时,他还安排了一批有热情的人前往工厂和乡村,这些人里面有很多后来都成了革命的中坚力量。
1940年,难民安置的事情大体搞定后,赵朴初接手了教养院,专门负责把流浪的小孩教育成人。那时候,新四军的一些小战士也被送到教养院照顾。为了防着特务的眼线,赵朴初就想了个法子,让孩子们去佛殿里念经书,这样外人就猜不出他们的真实底细了。
抗战打完了以后,赵朴初心里头特别不爽蒋介石挑起的那场内战,他毅然决然地站在了老百姓那边。他利用教养院做掩护,悄悄帮了不少陷入困境的地下党和革命同志。后来,赵朴初还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就是办追悼会,来纪念像叶挺、闻一多这样的革命家和民主人士。这样的举动,让周恩来等共产党人都对他赞不绝口。
1948年那会儿,赵朴初遵照周恩来的安排,去接手美国给咱们的援助物资,还负责把好多民主人士安全送到了香港。就在上海快解放的时候,赵朴初大胆站出来,告诉大家他和共产党是一伙儿的,这样一来,好多高僧大德都被他说服留了下来。同时,他还收留了好多难民和伤残的士兵,硬是把上海的局面给稳住了。
1949年那年的秋天,赵朴初被邀请去参加了新中国的头一届政协大会。在大会上,赵朴初头一回见到了毛主席。到了第二年12月,赵朴初读了毛主席写的一首词,看完后立马就跟着写了一首和词。这事儿算是赵朴初在新中国写词的起点,也是他开始往诗词大家路上走的第一步。
1958年,在北京,毛主席会见了柬埔寨来的佛教代表团,那时候的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赵朴初也一块儿见了面。在客人还没到的时候,毛主席就拿赵朴初的名字开起了玩笑,说它跟佛经里的话挺搭,还扯上了黑格尔的辩证思想,挺有意思的。
赵朴初一听毛主席的话,心里就明白了,主席对佛经那可是挺了解的,特别是对《金刚经》,那叫一个熟透了。所以,当毛主席开口的时候,赵朴初忍不住就笑了。不过,他虽然觉得主席说得有道理,但也不全赞同,于是他就把自己的看法给说了出来。
这次简短的交谈,让毛主席心里头记下了。之后,毛主席跟别人提起时说:“赵朴初这和尚,挺会讲道理,有辩证思维。”
1976年,毛主席离我们而去后,赵朴初心里很难过,那晚他听着悲伤的音乐,写下了两首悼念毛主席的诗。后来,有位文艺界的朋友送了一幅纪念毛主席的国画给赵朴初,想让他题首诗。赵朴初拿起笔来,好几次想写,但又好几次都没能写成。
十年动荡岁月终结后,赵朴初拿起笔,创作了一首深情的长诗,献给邓小平,表达他的崇敬之情。邓小平收到这份墨宝,非常珍视,特地把它放在了办公桌玻璃板的下面。
1987年那会儿,赵朴初在中国作家协会做了个讲话,聊起了毛主席对中国文化的两大重要贡献。
一个是中医得以留存下来……要不是毛主席的吩咐,中医中药到现在可能早就消失了……另外,咱们传统的诗歌也保住了。毛主席他自己写的都是古诗,他还说,咱们写诗的方向,就是把古典诗和民歌结合起来……
2000年的时候,赵朴初老先生在93岁高龄时于北京离世。国家对他这辈子的贡献给予了非常高的赞扬。在举办追悼会的那天,好多中央的领导都亲自到了八宝山,跟赵朴初老先生做了最后的告别,还和他的家人一个个握了手,表达了对他们的关心和安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