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吏》读书笔记31:对于匿名举报,秦国不但不受理,而且要追究举报人的责任
黑夫正在熟悉湖阳亭的事务,背着背篓的邮人季婴就回来了。
这背篓,就是大秦邮递员的标准装备,背篓上还盖着布,这是防雨的。因为此时的信都写在木牍上,一点雨水进去就花了。
这时代的信函,是由两块木片组成的,下牍用来书写文字,上牍则是空白,将下牍的内容遮盖起来。再用名为“缄”的菅草、蒲草制作的细绳,将上下两牍牢牢捆起来,合在一块,便是一封信。
若是官方文书,为了防止人偷拆,还会“封缄”,也就是在绳子打结的地方糊上一层特制的红色封泥,再盖上官吏印章。
季婴回来之后,打开背篓,就发现竟然还有一封信。
但这封信很奇怪:不但没封缄,且上牍连谁人所书、寄往何处、谁人收取也没有写?”
也就是说,这是一封——匿名信!
我在《秦吏》读书笔记3:秦国的奇葩法律有多少?一文中写过:在秦国匿名举报也是有罪的。
面对这封匿名信众人都不知所措。
季婴当场就想把拆开看看,还好黑夫及时阻止了他。
原来,秦国律令专门规定:若是收到了匿名信,不得拆看!若是拆看,便是触犯法律,要罚一甲……
所以对于匿名举报信,秦国政府的态度是明确的:若是听从信中举报,抓人处刑,恐怕整个秦国都会人人自危,所以不能鼓励这种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攻讦之风,对于匿名举报信,一概不予受理!甚至连看一眼都不行……
黑夫知道这条律令,律令上建议的处理方式,就是“燔之”,这东西留着也是个烫手山芋,管他里面写了什么,一烧了之,落得干净。
但黑夫还有自己的想法,他想破案,找出是谁匿名投书的,一方面破案有奖励,另一方面也是在手下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干。
所以黑夫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要开一个小小的全体会议。
黑夫开始帮大家分析,这封匿名举报信是何时何地被人放进季婴的背篓里的。
因为秦国接力式的邮传系统,检查很严密,基本不会让一封匿名信在多个地点间传送。所以这封信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季婴送信中途,被人偷偷投进来的。
黑夫前世可没白在警官学院呆三年,还是学过点刑侦学手段的,眼前这件事,不能盲目地猜测,而要利用刑侦学里的“七何”来界定。
所谓七何,便是七个问题:究竟是在何时、何地、由何人、基于何种目的、使用何种工具、对何种目标、造成了何种后果?简称为刑事案件的“七何要素”。
最终根据季婴的回忆和黑夫的分析,基本确定,这份匿名举报信应该是“朝阳里”的人干的。
这里的地名也有很有意思,黑夫家住在“夕阳里”,这里又出现一个“朝阳里”,似乎还有点暗示喜欢举报的“朝阳群众”。
黑夫带着众人来到朝阳里,很快就找了匿名投书的人。没办法,做贼心虚,看到亭长上门,就知道自己暴露了,然后就主动交代了。
匿名投书案就这样被黑夫轻轻松松的解决了。
原来匿名投书的人,也是一名公士,名叫去疾。
抓到了匿名举报人,就可以拆开匿名信了。
黑夫万万没想到,一封小小的匿名信,竟然牵扯出这样一桩大案!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