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秦人为何在秦朝覆灭时,失去了当年赳赳老秦的抗争?
在秦朝,老百姓早就“苦秦久矣”了。在沙场上浴血奋战的老秦人,都苦于生计,致使民怨沸腾。所以在秦国覆灭时,也就没了喊着“赳赳老秦”的勇士。
贾谊在《过秦论》中就写过,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当初强盛的秦国,能以一敌六,横扫六合,吞并天下。那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是多么的浪漫与热血。
秦国能从西部崛起,能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六国。靠的就是一批批的老秦人。一代代秦国人浴血沙场,悍不畏死,才造就了秦国的虎狼之师。
但是,到了后来,始皇帝突然驾崩,皇位继承出现动荡,扶苏自杀身亡,胡亥登基。而后,就是赵高乱政,天下大乱。最终,秦朝还没好好治理天下,就二世而亡了。
清朝、元朝的灭亡,是因为贵族、士兵占领了中原后,过上了富裕生活。在长期的享乐中,他们逐渐被美色、酒肉消磨了斗志,失去了强悍的战斗力。
但是,从秦朝一统六国,一直到刘邦建立汉朝,也才过去了十九年。十九年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曾经浴血沙场的战士的斗志,应当没有被磨灭才对。
可这样的话,为什么在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推翻秦朝的时候,没看到老秦人的反抗呢?
要是说原因的话,能说的有太多了。但是归根结底就一句话,那就是“天下苦秦久矣!”
苦的不光是六国遗民,还有秦朝的老百姓。六国遗民还强一点,他们被秦朝管理,好歹是统一六国之后。但关中的老秦人,自从商鞅变法后,他们的日子就没好过。
要知道,商鞅变法强的是秦国,而不是老秦人。在变法之后,秦国内部的一切,都要为了秦国的发展而服务。
秦法规定,秦国的百姓是有分工的。农民只能种地,战士只能作战,匠人只能干手艺活,只要你干别的,那就逾越了规矩。秦法的严苛,大家都是知道的,逾越了自己的身份,也会受到惩罚。
农民、战士还好,身份能相互转化。但是匠人就不一样了,在当时,匠人是贱籍,是被人瞧不起的。如果没立下大功,祖祖辈辈都只能做手艺活。
在秦法的规矩下,秦国不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战争机器,国内百姓就是其中的燃料。要么种地,要么参军,没有其他选择。
秦国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法家主张“愚民”。而农民、士兵这两个职业,正好不需要百姓的思考,只需要按照时节,根据命令做事就好了。
也只有这种愚民政策,才能让百姓一直被压榨,但始终没有反抗。于是,才有了秦国超强的动员能力,有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在秦朝,生产力是十分低下的,平民百姓真就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会遭到秦法的限制,甚至是惩罚,百姓生活十分黑暗,毫无希望。
在灭六国之前,日子虽然苦,但还有点指望。大家都盼着,在灭了六国之后,自己也能享受到红利,生活质量直线提升。
但在秦朝建立后,他们发现幻想破灭了。不但没有想象中的红利,甚至生活质量比以前还要差。
因为在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开始修陵墓、建长城、修驰道、建阿房宫。这几个项目,没有一个是小工程。所以,为了尽快完工,秦朝征发了上百万的百姓,让他们前来服徭役。
不但没有工资,甚至衣食住行都要自己负责,还要接受包工头的盘剥。原先的日子虽然黑暗,但至少能活着,但现在的日子,就像坠入了深渊一般,令人窒息。
所以,才会有无数人高呼“暴秦”,在刘邦攻入关中的时候,才有那么多人夹道欢迎。甚至争相杀猪宰牛,犒赏刘邦大军,以至于“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没办法,相比于秦朝,还是刘邦更仁道。刘邦进军关中后,当即约法三章。也就是杀人、伤人、盗窃的都要严判。但其他的法律,刘邦也觉得太过严苛,直接废除了。
这并非秦朝爱国教育不彻底,也不是秦朝百姓都是反贼,实在是秦朝生活太痛苦了。
在攻入咸阳后,刘邦召集了当地的长者,向他们承诺:大军进入咸阳后,废黜以前所有的秦法,只保留三条,也就是“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
一个承诺,就得到了秦朝百姓的认可。大家争先欢迎大军入城,掏出好酒好肉犒赏他们。
没办法,自从商鞅变法开始,“秦”成了“强秦”,但也变成了“暴秦”。法律及其严苛,坚持轻罪重罚,震慑百姓。
不单要处罚罪犯,还要连坐。也就是“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
大家只能保证自己不犯罪,但是连坐范围内的其他人,百姓们是真管不到。所以,大家整日忧心忡忡,就担心周边有人犯罪,自己没发现,导致全家连坐。
所以,才会有“天下苦秦久矣!”的高呼。六国之人苦,但他们才苦多久,秦朝百姓可比他们苦多了。
对于这些老秦人来说,“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这种话,完全激励不了他们。相比于拯救秦朝,他们更愿意反抗暴政。
于是,就有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那么多的百姓,就算是以木为兵,也愿意跟随他们,誓死反抗秦朝。而曾经高呼“赳赳老秦”的战士,也有不少投入了起义中。没别的,就是因为秦朝生活太差,不论新朝代如何,肯定比以前要好。
而且,秦朝以前能召集百万之众,率大军讨伐六国,一方面是愚民政策的功劳。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军功爵制。
说句不好听的,秦朝是以军功为饵,吊着全国百姓,让他们自愿投入战争,为秦朝征战。
秦朝的虎狼之师,就是因为军功爵制。为了鼓励战士杀敌,秦朝制定了二十级军功爵。杀得越多,战士们的封赏就越多,战后的爵位也就越高。
从表面上看,秦朝让百姓有了晋升机会。但是,能从平民一路晋升,成为大将军、彻侯的人,基本没出现过。
所以,大多数的士兵,也就是低级爵位,普通的待遇。秦朝付出的不多,但得到的,却是战场上无惧生死的虎狼之师。所以到了最后,秦朝百姓十室九空,家家户户没有壮丁了。
就像斯大林模式一样,军功爵制也只适用于战争时期。一旦到了和平年代,这个制度就不合适了。
但是没办法,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军功爵制。这个制度,将秦朝所有人,都帮在了战车上。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秦朝不是国家,而是伪装成国家的战争机器。
所以,即便统一了六国,秦始皇也没停止征战,反而是愈演愈烈。不是北征匈奴,就是南下讨伐百越,甚至靠近越南的象郡,也成了秦朝的疆土。
并非秦始皇是战争狂人,而是秦朝的制度,就决定了秦朝不能停下。常年累月的军功爵制,让秦朝成了耕战国家。耕作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战争。
只有更多的战争,才能带来更多的土地,从而给士兵封赏,让他们保持战斗力,从而进行下一场战争。
在统一六国之前,老秦人参军作战非常积极。因为六国就在那边,目标非常明确。无论是为了升官进爵,又或是国家强盛,他们都很愿意为国征战。
但前半生辛辛苦苦,是为了后半生能够享福。可是,在统一之后,老秦人本以为能在家歇着,吃吃茶,嚼嚼肉,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可现实却是,国家仍旧要他们干活,继续投入战争中。
老秦人突然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半辈子,身边多少人都死在了战场上,不但没换来好生活,反倒让日子越来越苦了。
加上严苛的法律,沉重的徭役赋税,他们心中的不满逐渐积累,成了火药堆。只需要一点火星,这些不满就会爆炸。而陈胜吴广起义,正是这个火星。
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让天下百姓揭竿而起。在家干活也得被累死,起兵反秦也会被杀。左右都是死,不如死前痛快一点。
所以,在起义队伍中,才会有那么多的老秦人。他们卷不起来了,所以就撂挑子了。
所以,秦末的老秦人,并非是没了当年的抗争精神。当年高呼“赳赳老秦”的战士们,依然活跃着,只不过这次,他们不站在秦朝那边,而是选择了起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