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没想到100年前北洋政府的条约,现在赚麻了

风吹草语吖 1天前 阅读数 52 #历史

这简直是我国外交上的一次超级逆袭,当初谁也没想到,那份毫不起眼的小条约,现在竟然让咱们国家赚翻了。

这个协议有个名字,叫做《斯瓦尔巴条约》。它的出现,跟一个北极的群岛有关系。在大家都以为那片地方冷清清、没人烟的时候,其实里面有个区域,咱们国家的老百姓可以去挖矿、做生意。

【01】

外交典范

《斯瓦尔巴条约》是在1920年头一回被签下来的,这事儿得从北冰洋里的斯瓦尔巴群岛说起。

1596年6月17号,荷兰的探险高手巴伦第一个瞅见了这片地方,可他对这白雪皑皑的岛没啥感觉。说实话,这岛既没法住人,也没法种地,所以巴伦就没太在意。

不过,那座矗立在岛上的陡峭山峰,让他给这地方起了个名儿叫“斯匹次卑尔根”,意思就是“冰山上头的尖顶”。而这片群岛呢,有时候也叫“斯瓦尔巴”,说的是“冷飕飕的海边”。

不过呢,巴伦在回家的路上生病去世了,他也没在报告里写明是否把这块地的归属权给了国王。因此,虽然大家伙儿都知道了这座小岛,但它到现在还是个没主人的地方。

后来,陆陆续续有很多人来到这座岛上探险,岛屿的面貌和地形慢慢变得更加清晰。大家在这里还挖到了好多的煤炭资源。

说白了,北极这块地方,作为地球的两头之一,对人类来说一直都挺有魅力的。因此,当斯瓦尔巴群岛的样子和资源被大家知道后,不少人就开始往这儿跑,想要考察和探索一番。

很多欧洲人跑到这儿,干脆就定居下来了,还在岛上建起了城市。有个城市叫“朗伊尔城”,特别有名,因为它是世界上离北极最近的城市,只有大约1300公里远。

不过,尽管有些人跑到斯瓦尔巴来探险和安家,但说到底,这地方还是没人真正管。就这样,欧洲各国开始明争暗斗,都想争这块地儿。

不过,这岛上已经有好些探险家扎根了,咱们不能因为抢地盘就把人家撵走。再说,这儿虽然煤炭这些矿藏挺丰富,但实在是冷得要命,还荒凉得很。

经过多方外交努力,各国的外交高手们琢磨出了一个大家都能点头的方案:把这块地儿变成中立区,只要谁愿意签这个条约,就能来这儿搞开发、做考察。

1920年2月9号那天,有英国、美国、瑞典、挪威等18个国家,一块儿在巴黎搞了个协议,就是关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这个协议,后来慢慢发展成了咱们现在说的《斯瓦尔巴条约》的最早样子。

条约里说了,群岛由挪威来管,主要就是因为挪威离那儿近,再一个就是岛上住的人也挺多。不过呢,跟挪威签条约的那些国家的公民,都能在岛上住、挖矿、还有做买卖。

那时候,咱们国家还是北洋政府当家,直到1925年才正式加入那个条约。但说实话,那时候的中国人对这事儿根本没太在意,条约的签订就像是往平静的湖面上扔了个小石子,没溅起啥波澜。

【02】

达成协议

1925年4月9号那天,北洋政府的头儿段祺瑞,收到了法国发来的一封信,说想让咱们加入一个叫《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的东西。

段祺瑞瞧见了,心里头估摸着:这是哪儿跟哪儿啊?咋会是咱们?中间环节没出啥岔子吧?

说实话,从晚清那时候起,中国就一直被列强各种算计,这种情况在北洋政府时期也还没完。因此,段祺瑞对这块天上掉下来的地盘,心里头其实是直犯嘀咕的。

早先,在1922年那会儿,金佛朗案就让我们吃了个大亏,损失了大约6500万元。那时候,法国说要给北洋政府退庚子赔款,说是要用来发展中法教育啊,或者是给银行还债啥的。

结果,他们竟然用黄金和佛朗来支付。考虑到一战那会儿,法国的货币跌得厉害,到头来,法国非但没给中国还钱,反倒是北洋政府又额外支付了好大一笔。

所以当法国提出要给段祺瑞一些甜头时,他压根儿没往心里去。但法国那边确实挺真诚的,想想一战那会儿,北洋政府让好多人倒戈加入了协约国,一起打仗呢。

但最后,明明赢了却遭英美等国插手,把山东给了日本。这事儿在当时可炸了锅,各界都气愤填膺,五四运动就是这么被激起来的。

那时候,法国作为协约国的老大,跟北洋政府的关系可真是差到了底儿掉。想想也是,都让人家来帮忙打仗了,结果啥甜头都没给人家尝到。

见着中法关系日渐紧张,法国在中国的几个行业和发展项目也连连碰壁。为了守护好自己在中国的那份利益,法国琢磨着要把中国带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里头。

对北洋政府那会儿来说,这个条约基本上就是张废纸,没啥实质用处。毕竟,那时候的中国,根本没办法跑到那片群岛去挖矿做买卖。

不过,那个老是被人议论的北洋政府,现在还真就需要这么一个协议,来证明欧美那些国家没把自己这个打过胜仗的国家给忘了,确实也分到了一些战果。

问过几个人之后,段祺瑞就爽快地接下了法国送上门的好处,心想“就算是一点小恩小惠,那也是实打实的好处嘛”。

1925年的时候,原本的那个《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有了新变动,中国、苏联、德国等33个国家也被加了进去,然后它就改名叫《斯瓦尔巴条约》了。

这个协议一开始实施,斯瓦尔巴群岛就成了北极那地方唯一一个不打仗的地方,说好了这儿永远都不能有战争。

那份条约就像是顺水而行的小船,对北洋政府来说,压根儿没啥大影响。就连新中国成立后,大多数人压根儿都想不起来还有这么一份条约和那片土地的事儿。

到了1991年,一支科考队伍的到来彻底扭转了局面,这事儿后来在我国外交史上还成了个有名的“意外收获”。

【03】

站在北极这块地方,

1991年秋天的时候,挪威卑尔根大学的叶新教授,向我们国家的探险高手高登义发出了邀请,让他一起去北极那片地方探险,其中还包括了斯瓦尔巴群岛。

说实话,高登义在动身考察前,对那座岛屿的历史一无所知。后来,他在一本叫《北极手册》的书里,偶然翻到了一份条约的原文,这才惊讶地发现,原来中国也参与过那份条约的签订。

那时候,咱们中国在北极那块地方几乎没啥站稳脚跟的地儿。看着其他国家都在那儿忙着建科考站,咱们却连个稳定的研究点都没有。

高登义赶紧给国内打了电话,说北极那边有块地方挺适合建科考站的。

对我国大多数人来说,这事儿真值得好好庆祝一下。虽然靠近北极的地方冷得要命,但地下藏着的那些宝贝,像矿物、石油、煤炭这些能源,简直多得数不清。

北极那地方考古和探测的意义可大了,有好多值得咱们去深挖研究的地儿。所以,咱们国家的科学家二话不说,就打算在斯瓦尔巴群岛建个自己的科研站。

后来,我们国家派出了“雪龙号”去北极探险,还跟挪威聊起了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科研站的事儿。

2004年7月28日那天,咱们国家终于在新奥尔松建好了自己的科考站,起名叫“黄河站”。这可是咱们在北极的第一个站点。

真没想到,当年北洋政府压根没瞧上的那个条约,结果却成了新中国后来能在北极站稳脚跟的关键一步。

咱们国家以黄河站为基点,迈出了探索北极的步伐。中国北极科研团队已经进行了好多次的实地查看和研究工作。

我们国家在这儿得到了好多宝贵的样本和信息,发表了超过120篇的研究文章,并且还挖掘出了不少超有价值的研究新发现。

在2012年8月24日那次科考,也就是第五次的时候,我们发现北极那边有了些有毒有害的气体。这些气体啊,对人体可不好,会让人有得癌症的风险。基于这个发现,我们就觉得环境和污染情况变了。

经过这些探索,我们国家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这些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极地探索方法。

在斯瓦尔巴群岛,咱们国家也搞了些挖矿设施,把那里丰富的地下资源开采出来,好让大家都能用上。

另外,这个岛对中国公民开放,大家可以随便进出和游玩。只不过呢,那边环境不算太好,所以很少有人会去,岛上人也不多。

不过,就是这片被大雪覆盖的地方,变成了我们去北极探险的路。

【04】

极地探险

我们国家每年都会对北极和南极进行探索,是大家公认的在这两个区域进行科学考察最勤快的国家之一。

很多人可能会想,极地探险得花好多钱,到头来得到的东西也不多,主要就是些研究报告啥的,比起石油、天然气这些能直接用上的能源,感觉不太划算。

不过,咱们国家在两个不同层级地区做的科研一直在进行,而且力度还在慢慢变大。这么做就是为了利用这些资料,更好地瞅瞅环境和气候是怎么变的。

除了这些,两极地区其实藏着好多资源呢,但因为都被冰雪盖着,开采起来挺费劲的。不过,咱们可以先去那边规划布局,占个好位置。

这两个地方都有很多特别的动物,像是北极熊啊、企鹅这些。它们在短时间内能带来的好处,其实也是相当可观的财富呢。

咱们国家虽然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但能取得现在的成就,确实也是下了不少功夫。

我国第一个科研站在南极,名叫长城站,它是在1984年底,也就是12月31日那天建好的。那时候,我们国家刚加入《南极条约》不久。

那时候,咱们国家还没有破冰船,所以头一批去极地探险的科学家们真是冒着天大的风险。他们全靠着一股子不怕死的劲儿,才硬是挺过了那些难关。

后来,咱们陆续建起了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还有罗斯海新站,同时,潜水技术和破冰装备也是日新月异,不断进步。

在北极那片广阔天地,哪怕只有一小群岛屿能用来建科考站,我们国家也毫不犹豫地投入了大量科研资金。经过好几次实地考察和研究,我们收集到了大堆宝贵的科研资料。

肯定这样的进度让欧美那些国家都瞅着了,他们琢磨着我们国家是想多挖点资源,所以才急着去极地探险。不过说实在的,在极地的研究和观测上,我们国家那可是真刀真枪地往前冲,一点都不含糊。

一百年前,想想那时候,北洋政府收到了法国的一封信,邀请中国加入《斯瓦尔巴条约》。那时候,咱们中国对北极压根儿没想过啥,那文件来了,也就顺顺当当,轻轻松松地给签了。

可谁又能料到,100年后的中国,会靠着这份文件,成为自己探索极地八万里、横跨三大洋的重要基石。

虽然有人觉得国家的好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但其实背后那些人的努力也是超级关键的。

说到底,运气这东西确实挺玄乎,可要是没能好好抓住,那肯定不会有现在的这番成绩。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风吹草语吖

风吹草语吖

风吹草语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