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谈中印战争:12000人防守8万中国军队,1个印军对抗7个中国兵
爆发于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至今过去已经几十年了,对于当年在战争中的失败,印度方面始终耿耿于怀。在谈及具体伤亡情况的时候,印度表示:12000人防守中国军队8万人,牺牲1383人。
按照印度的说法,平均1名印度士兵需要在战斗中对抗我军6-7人。这样的数据到底是印度虚构还是确有其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959年西藏解放后,尼赫鲁便将侵占过中国领土的“前进政策”列为印度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印度武装部队不仅在中印边境地区和我军战士们交火,还在我们的领土上建立军事据点。
事件发生后,周恩来总理立即同尼赫鲁进行了和谈商议,之后更是亲自前往新德里对印度进行访问,就两国的边境争端事宜进行谈判。在谈判中,尼赫鲁的态度非常强硬,不仅拒绝接受从印度已经侵占的领土上退出,反而还要求中国让出更多的土地。
印度已经侵占了中国领土,现在不仅不退还,还变本加厉。面对这样的情况,周恩来总理退无可退了,主权领土问题绝不退步。和谈无果后,周恩来总理离开新德里。
谈判结束后,为了周边和平,我方继续寻找机会和印度进行和谈。但从此之后,尼赫鲁的态度变得更加强硬,愈发嚣张入侵,将我们的和谈建议视为软弱可欺,继续对步步紧逼。
另外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在印度武装部队和我方发生交火时,我们始终坚持“不开第一枪”原则,就是想要为中印和谈创造条件。
尼赫鲁却对我们的用意没有任何理解,只是一味地建立军事据点。在1961年到1962年4月的这段时间里,印军先后在中印边境地区我方领土内设立了43个军事据点。在那段时间里,由于印军频繁的行动,中印边境关系急剧升温。
为了应对印度武装力量随时有可能发起的大规模入侵,中央军委调集了近20000人的部队前往中印边境地区进行驻扎,用于震慑咄咄逼人的印度武装。
见到中国有所行动后,印度方面更是宣扬:“在东段已将中国军队‘赶回两英里’,在西段全线向前推进,欢呼并祝贺尼赫鲁取得了‘拿破仑式的大胆的规划所取得的独一无二的胜利。’
在虚假宣传的氛围簇拥下,尼赫鲁更加得意忘形,一再拒绝我们多次提出的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决心铤而走险,选择在中印边境地区采取武力手段。
1962年10月2日,尼赫鲁公开宣称:印度政府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10月12日,尼赫鲁再次下令,要把我们的军队从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上“清除掉”。1962年10月14日,印度国防部长梅农宣称:要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
之后,印度国防部长梅农亲自前往靠近中印边界东段地区的印度边境提斯普尔城进行军事部署。印度武装部队的兵力也在这个时间增加,在中印边境的东段地区共集结了16000人部队,在中印边境西段地区又部署了1个旅部6个步兵营、1个机枪营及若干配属分队共5600多人,总兵力达到了20000人。
面对印度方面的增兵行动,我方于1962年10月17日开会商议,经开会表决,毛主席决定对印实施自卫反击作战。
得到我们决定向印度发动自卫反击作战的消息后,尼赫鲁于1962年10月17日、18日向前线印军下令,向我驻扎在边境地区的部队发动了猛烈炮击,挑起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面对印军大规模的进攻态势,我军于10月20日趁印军又一次发动进攻的时候实施反攻。
战斗打响,双方部队迅速交火。关于当时双方作战的情况,印度方面的资料是这样记载的:“1962年10月20日,印度和中国的战争开始了,在中国占领印度领土后,两国军队迎面而来。在长达一个月的战争中,中国派出了80000名士兵来对抗印度的大约11-12000名士兵。”
关于战斗的结果,印度是这样描述的:“经过整整一个月的战斗后,中国于1962年11月20日宣布停火。同时退出争议区域。战争于1962年11月21日结束。在这场战争中,印度牺牲1383名士兵。与此同时,722名中国士兵被杀。”
至于印度方面的资料记载是否准确,我们一起看看我们对这场战争的报道便可知晓。
根据中国资料记载,我军对印军发动的进攻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我军针对印度考尔将军在军事部署上没有顾及后方,暴露侧翼阵地的部署问题,专门设计了两翼开到、侧后迂回、分割包围逐个歼灭的战术,集中主要兵力向印度当时部署在中印边境地区的主力部队步兵第7旅发动进攻。
战斗刚开始,我军迅速将印军靠近我方阵地的据点全部端掉,接连拿下枪等、卡龙、克宁乃、沙则等地,西线战场上的我军部队也在加勒万河谷、红山头地区和印军展开作战。
前期作战的快速突破为我军提供了很好的前进基地,随后各部队迅速按照预定计划进行作战,一部分部队在山南军分区的协同下向印军部署于我方正面的扯果布、邦冈丁等阵地发动进攻,另一部分部队从印军阵地左后方迂回,在章多地区发动进攻。其余各部队在既定作战位置阻击敌人,配合主力部队作战。
战争打响时,正值青藏高原雪季,我们的战士们在高山、峡谷、密林的环境中和印军艰难作战,迅速瓦解敌人阵地。我方和印军的兵力都差不多,作战部队大约都在20000人左右。唯一不同的就是当时我方在西藏地区的基础建设优于印军,同时我们还动员了大批民工参与到后勤供给工作中,但这部分人员并未直接参与作战,所以并不算作战人员。印军也使用大量的空中力量为前线部队提供后勤运输,也并未将这部分力量算在参战部队中。综合来看,1962年10月20日中印双方武装部队交火时,双方的兵力是差不多一致的。
第一阶段的战斗持续至1962年10月23日,我中央军委下令前线部队继续向南发展进攻,之后我军平推至达旺地区。我军几乎将印军部署在前线的主力部队第7旅全歼,并收复了“麦克马洪线”以南达旺河以北部分的中国领土。另外,我军还同步在班公湖、巴里加斯等地区与印军交火。
作战非常顺利,没多长时间就结束了第一阶段的作战。10月24日我方政府见印军在作战中整体溃败,再次向尼赫鲁政府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三项建议,并命令东线反击作战部队停止追击。
但尼赫鲁始终不同意中国提出的和平建议,还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动员,并继续向中印边境前线调集部队。
和平建议遭到尼赫鲁拒绝后,我军继续进行拔点作战,战斗持续至28日,印军建立的43个军事据点被清除了37个。之后,印军又向中印边境地区增派了10000多人的部队,我军继续增兵10000人,至此,中印双方在边境战场上投入的兵力未再增加,双方的兵力都在30000人左右。
1962年11月中旬,印度增援部队抵达前线,11日、14日、16日,印军发动全线反扑。我军接中央命令,继续向印军实施反击,第二阶段战斗于11月16日正式打响。在这期间,我军于西山口、瓦弄、里米金、都登、班公洛地区和印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在战斗中,西藏边防部队于11月16日对印军第11旅发起反击,于21日进至金古底,不断逼近中印边境传统习惯线,又在西山口—邦迪拉方向,展开作战。
新疆边防部队在这期间清除了印军在班公洛地区设立的武装据点。战斗持续至11月20日下午,我军已全部肃清了西山口—邦迪拉地区的印军据点,并获得对班公洛地区的控制。
我军将战线推进至中印双方边境传统习惯线附近,中央军委于1962年11月21日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后撤。随后,接到命令的我军前线部队在1962年12月1日至1963年3月1日间,将部队驻扎地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公里以北地区。
在这场战斗中,我军不仅清除了印军设立在我方境内的全部武装据点,将中国控制的领土重新南推至“麦克马洪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的地区,取得了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同时,我军在战斗中重创了印军作战部队,根据我方情报部门统计,当时印军共有30000人部队参战,其中有8700多人被我军击毙、击伤、俘虏,还缴获了大量的军事物资。
我军在这场战斗中的伤亡情况为牺牲722人,受伤1697人。从我们和印军作战的情况,再结合印军当时的部署综合分析来看,印度方面所说的“12000人防守中国军队80000人,牺牲1383人”的情况是虚假的,是为了遮掩这场彻头彻尾的溃败,仅我军退还给印度政府的俘虏人数就达到了3900多人,印军伤亡情况最少也达到了近9000人。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特别声明,我军在作战结束后的主动后撤是为了和平而,是为了给中印双方后续的友好和谈创造条件,同时减少局部战争发生的可能性。且当时的国情确实不适合大规模冲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