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时,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结拜,为何后来成了他的一个心病?

回首千秋月 3天前 阅读数 6 #历史

说起四川的大凉山,那里是彝族人的老家,还有条大渡河,懂点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

以前,石达开打仗输了,带着剩下的兄弟跑到大渡河边,打算抄小路逃跑,好甩掉清兵的追赶。

没想到,因为碰上当地彝族的事情,再加上大渡河水位暴涨,结果被困在了大渡河边,还让清兵给逮住了,这事儿成了一辈子的心病。

但谁能料到,过了好些年,又有一队人马在那个老地方碰到了同样的问题,结果却大不一样。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历史情景重新上演,却是演绎出不同的结局。】

1934年,红军第五次跟国民党对抗的行动没成功。为了避免革命力量受损,中央红军决定离开原来的革命地盘,去找其他红军队伍。这一走,就是整整两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1935年那会儿,刘伯承带着他的红四军走到了四川的大渡河,结果碰上个难题,这个难题以前石达开也碰到过。

跟石达开的情况不一样,刘伯承的队伍不仅没有少一个人,反而还给革命带来了更多新帮手。

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那个表面完美的收尾,却成了刘伯承心头一个解不开的结,让他一辈子都感到遗憾。

其实,刘伯承能在被敌军前后夹击的险境中,不损一兵一将就成功突围,全都是因为得到了彝族首领小叶丹的帮助。当时的情况相当危急,后面有敌军紧追不舍,前面又有敌军严阵以待,但刘伯承却奇迹般地找到了出路。这背后的功臣,就是彝族的小叶丹。多亏了小叶丹的协助,刘伯承才能够顺利突破重围,化险为夷。

那这个小叶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居然能有如此大的本事呢?

“叶丹”其实是彝族头领的叫法,小叶丹的本名叫果基约达。他当家做主那会儿,彝族人的地盘大了上百平方公里,人数也涨了好几万。

那时候,彝族社会还是奴隶制度,等级制度特别严格。小叶丹因为立下大功,所以在当地的彝族部落里,他的名声特别响亮,大家都很尊敬他。

小叶丹出手相助后,红军突破重围看似板上钉钉,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

那时候,彝族人对外面来的人,特别是汉人,心里头有很大的看法,这使得彝族和汉族之间的矛盾特别激烈。

一踏进彝族的地盘,彝族的朋友可就不会客气了,会对你动手。石达开当年为啥会吃败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没跟彝族那边处好关系,没及时搞定这事儿。

蒋介石对当地的状况了如指掌,他觉得彝族聚居区是个绝佳地点,可以当作阻挡并

他觉得,只要有彝族人在,共产党就很难顺利过大渡河,所以他打算在大路边上埋伏起来,等着捡便宜就行了。

【二、找到问题缘由,解除彝族偏见】

尽管那时候时间非常紧张,情况也很危急,不过毛主席一点都不慌张,他很有条理。他去找了村里一位活了一百岁的老人家,想从他那里了解些情况。

这位老爷子可是见过大世面,从石达开那时候起,大大小小的叛乱他都经历过,对彝族和汉族之间的那些纷争,他心里门儿清。

从老人家嘴里,大伙知道了彝族人为啥会对外面的人有敌意,原因主要有俩:

有些商人,心里明白彝族人生活在偏远地方,信息闭塞,却故意把一些质量差的商品,标价很高去卖给他们。

另一个时期是军阀混战的时候,刘文辉的军队对彝族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

由于蒋介石没有选择温和的手段,而是决定用强硬对抗强硬,这进一步加剧了彝族人对汉人的敌意。

明白了这些缘由后,毛主席心里稍微踏实了点。他很明白,红军是一支讲道义、有爱心的队伍,一直以来都对老百姓特别好。只要能让彝族人多知道些红军的事情,赢得他们的信任,那肯定是没问题的。

想了好久,他最终决定让刘伯承和聂荣臻这两位来自四川的大将,带着队伍先去跟彝族人打交道,好让他们能相信咱们。

刘伯承接到任务后,特别上心。他决定搞个明白,就组了个调查小组,再次深入去探究彝族人为啥对汉人有偏见。

搞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刘伯承心里有了数,他觉得要想打消彝族人对他们的偏见,就得拿出实际行动,让彝族人看到红军跟其他人不一样。

琢磨了好一阵子,刘伯承最后拍板,先不让战士们上,让工兵连打头阵。工兵连这一路上,碰到山就开山修路,遇到水就搭桥铺路,好给后面的红军大军铺好道儿。

小叶丹头一回看到红军这样的举动,心里头立马就绷紧了弦。他赶紧把族里老的、弱的、妇女和小孩都送进了深山老林里藏着,然后带着那些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仗着对地形的熟悉,猫在草丛、树林里,打算瞅准机会给红军来个突然袭击。

出乎意料的是,红军的表现就像庙里的神灵,任凭敌人怎么挑衅,他们就是不动声色,只是一再表明,他们只想借道而过,绝不会对当地的乡亲们动一根汗毛。

要改变彝族人对红军几十年的偏见,可不是红军随便说两句话就能搞定的。彝族朋友心里头有数,不可能这么轻易就被说服。他们看红军没有反抗,干脆就把红军身上的东西全拿走了,想瞧瞧红军到底能忍到啥地步。

没想到,红军还是老样子,只是简简单单地要求他们放行,然后就没什么别的举动了。

【三、彝海结盟】

小叶丹听到了那个消息,心里琢磨着红军可能真的跟国民党、军阀那些家伙不同。这么一想,他打定主意,要亲自去会会红军,看看他们到底怎么样。

彝族使者把小叶丹的意愿带给萧华他们后,萧华一伙人高兴坏了,立马拎上礼物,跟着使者就往小叶丹家赶。

在小叶丹家那儿,有好几个壮汉围着,但萧华一眼就看到了小叶丹。他直接跟小叶丹说,想借个道儿过,还再三保证,他们绝对不会给彝族人的生活添乱。

萧华用真心实意赢得了小叶丹的信任,小叶丹就说想和刘伯承当面聊聊。萧华一看这事儿有戏,赶紧跟小叶丹说了再见,跑回军营去给刘伯承报信。

刘伯承一听这话,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他赶紧收拾了一下,就乐呵呵地出发了,和小叶丹在彝海旁边见了面。

小叶丹一瞅见刘伯承,下意识就想像往常碰到国民党的大官那样跪下去。刘伯承眼疾手快,一把将他拽了起来,连声跟小叶丹说,共产党这儿可不兴跪拜礼,在共产党这里,大家都一视同仁,没啥高低贵贱之分。

然后,他实话实说地聊了聊红军现在的情况,说红军是一支会尊重当地老规矩,保护老百姓好处的队伍。

他们其实没打算搅扰彝族老乡的日子,就是因为被国民党追得没办法,才不得不路过彝族的地盘。他们心里头想着,能和彝族朋友们交上心,一块儿跟国民党对着干就好了。

小叶丹听了刘伯承的一席话,心里特别受触动,他立马就说,不光愿意给红军让路,还盼着能和刘伯承拜把子,成为异姓兄弟。

共产党不讲结拜那一套,但刘伯承还是答应了。他俩就在彝海旁边一跪,咕嘟咕嘟喝掉了混着公鸡血的彝海水,就这么成了没有血缘却胜似亲生的兄弟。

彝海结盟那事儿之后,红军为了显摆他们的真心,就把手里头紧巴巴的军费拿出一部分,当作礼物送给了当地的乡亲们。

当地的老百姓特别感激红军,热情地把他们邀请到家里吃饭过夜。而且,他们熟悉当地的地形,主动帮忙给红军打探国民党的消息,一路保驾护航,让红军顺利地离开了彝族居住的地方。

【四、小叶丹加入革命,光荣牺牲】

出发之前,刘伯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把一面红旗递给了小叶丹,那红旗上绣着“夷民红军沽鸡支队”几个大字。他很认真地告诉小叶丹,组织上已经商量好了,要让他加入革命队伍,还让他当沽鸡支队的队长。小叶丹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很多彝族年轻人受到小叶丹的鼓舞,都选择加入了红军,给红军队伍带来了新的力量和革命信念。

蒋介石一听红军在小叶丹的协助下成功摆脱了包围,火冒三丈,立马下令大批军队把大凉山围了个水泄不通,硬要小叶丹把那面旗子交出来。

小叶丹遭遇蒋介石的各种强势手段,包括恐吓和诱惑,但他硬是一点儿都没动摇。

他稳稳当当把旗子递给老婆,让她好好保管,以后得交给红军。打定主意后,他决定跟国民党拼个你死我活。蒋介石一看小叶丹那毫不害怕的样子,没辙了,只能让军队撤退。

在蒋介石军队撤退前,他暗中下令捉拿了刘伯承派给小叶丹的政治委员。为了营救这位政委,小叶丹不惜倾尽所有家财。这一举动,让他的家人之后陷入了生活的困境,后代甚至没钱上学读书。

抗日战争一打响,小叶丹就忙开了。他一边带着族人拼命抗日,一边还得防着蒋介石时不时来捣乱。

尽管如此,小叶丹压根儿没想过蒋介石会那么没良心,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他竟然为了自己的那点小利益,就对着自个儿老百姓下手,派大批军队去攻打大凉山。小叶丹那会儿,不光得跟国民党斗,还得应付日本人,最后实在是打不过,就壮烈牺牲了。

小叶丹过世之后,蒋介石下令让人去找刘伯承之前留下的那面旗子。

在紧要关头,他老婆灵机一动,把旗帜藏进了褶皱很多的裙子里,这一藏就是整整8年。

那段时间,彝族人们没了小叶丹带头,日子就不好过了。国民党一层一层地压榨他们,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尽管这样,小叶丹的老婆从来就没动过交出那面旗帜的念头。

新中国成立后,西康地区迎来了解放,她就把那面旗帜亲手交给了当地政府。就是在这个时刻,刘伯承才得知小叶丹已经牺牲的事情。

听到那消息,刘伯承眼泪哗哗地流,一个劲儿地跟大伙儿说着小叶丹的事儿。

【五、小叶丹妻子隐居,刘伯承遗憾而亡。】

小叶丹的妻子在完成了老公留下的心愿后,觉得自己已经尽了力,不想再给刘伯承添乱。于是,她带着孩子们找了个地方躲起来,过上了没人打扰的日子。刘伯承想派人去看看他们过得咋样,结果被她族人给挡了回去。

这件事成了刘伯承这辈子最大的遗憾,直到他快要去世的时候,还惦记着跟孩子们说,一定要找到小叶丹的后代。

这么多年过去了,要在人堆里找一个人那可真是难上加难。直到刘伯承老爷子离世九年后,他的儿子刘太行,才在大凉山那块地方,找到了小叶丹的后代。

这时,刘太行才了解到,小叶丹的后代因为家里太穷,没办法继续上学了,他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刘太行迅速行动,把小叶丹的后代接到了北京,给予他们周到的照顾,还出钱帮他们完成学业。虽说当年在彝海结盟的那些人都不在了,但两家的深厚感情却一直传了下来。

【后记】

说实话,刘伯承心里那点愧疚也挺正常。小叶丹他们一家子倒是从没埋怨过他,说起来,还多亏了刘伯承带的那支红军队伍,小叶丹的族人才过上了现在这安稳舒服的日子。

然而,小叶丹的离世成了刘伯承心头一个难以释怀的结。

就算他啥错也没犯,要是时光能倒流,他肯定还是会这么决定。

但对刘伯承个人而言,如果小叶丹没和他结拜成兄弟,可能蒋介石就算对彝族人没好感,也不至于非得把小叶丹往死里逼。

小叶丹走后,他的老婆和族人不会再因为那面旗子整天提心吊胆,受尽折磨。

后来,刘伯承心里头最后一道防线,彻底被小叶丹老婆躲起来,还有他们族人死活不愿搬离大凉山这事儿给击垮了。小叶丹之前伸了把手帮他,可他自己呢,压根儿没法回报人家啥。

刘伯承心里头一直觉得,自己对得起国家和人民,唯一对不起的就是自家兄弟。这份愧疚,一直到他走的那天,都还在折磨着他。

但他却忽略了,小叶丹身为彝族的头人,他做的每个选择都影响着彝族的命运,关乎他们的存亡大事。

他决定跟刘伯承结拜为兄弟,主要是因为他打心底里瞧得上刘伯承的为人,还有就是他信任刘伯承所代表的共产党。

他深信共产党能给彝族人民带来希望,解救他们于水火之中,所以决定和刘伯承结拜为兄弟,并且带着族人一起投身革命。

小叶丹只说错了一件事,他跟妻子讲过:“共产党是唯一一个真正把彝族人平等对待的。”

他没想到,中国共产党对彝族同胞的看法远不止平等对待那么简单。在共产党的心中,彝族兄弟姐妹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亲人。

过了好些年,刘伯承的大儿子总算是找到了住在大凉山最里头的小叶丹的后代,可尽管如此,他还是没能真正地把她们从大凉山带出去。

她们书读得好之后,还是决定回到大凉山,去建设老家,带着乡亲们一起赚钱过好日子。

这大概就是小叶丹家族一代代传下来的那股子劲儿,就算现在已经是新社会了,他们还是没忘要给族人带来好处的那份责任。

尽管咱们都是坚信物质决定一切的人,对那些神鬼之事不感冒,但心里还是真真切切地盼着,刘伯承能在另一个世界里,能够放下一切,与自己达成和解。

上世纪90年代那会儿,凉山地区的彝族朋友们,有了当地政府的帮忙,一起建了个叫“彝海结盟纪念碑”的东西。

彝海结盟这事儿,不光讲的是刘伯承和小叶丹两人之间那份纯粹又动人的情谊,它更是两个民族联手对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铁证。这事儿说明了,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站到了一块儿。

它是我们中国各族人民心心相印、携手并肩的标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回首千秋月

回首千秋月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