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回流美国”的典型失败案例:富士康投资威斯康星面板项目

特朗普关税大战过程中,关于逼迫“制造业回流美国”也是一个重要的逻辑。
这并不是什么新手段,在特朗普第一任期的时候,也浩浩荡荡开展过制造业招商引资的运动。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富士康在威斯康星投资液晶面板工厂。
但遗憾的是,这项被特朗普寄予厚望的投资,最终因为美国自身的很多因素而烂尾。从而被视为“制造业回流美国”的典型失败案例,也证明了美国制造业复兴绝非易事。
富士康威斯康星项目:高开低走
特朗普第一任期时,也高度重视制造业回流美国,期待恢复美国制造业昔日的雄风。
一个标杆项目很快到来:2017年7月,富士康宣布投资100亿美元在威斯康星州建设10.5代液晶面板工厂,承诺创造1.3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及数万间接岗位。
时任州长斯科特·沃克(Scott Walker)则承诺提供40亿美元补贴(包括28.5亿美元的税收减免、7.64亿美元的基建拨款),并配合土地收购和基建改造。
特朗普更是欣喜若狂,称其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称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为“最伟大的商人”,并视该项目为重要政绩、亲自出席项目奠基仪式,以此宣示“制造业回流美国”的成功。
但遗憾的是,项目很快陷入发展困境:2019年招聘人数仅达目标的22%,威斯康星州随后也两次拒绝税收补贴申请,富士康因而被迫调整投资计划。
投资大幅缩水与项目被迫转型
项目进展不顺,富士康于2021年将投资额降至15.76亿美元(仅为原计划的15.76%),就业岗位也缩至1,454个,州政府税收优惠同步削减至8,000万美元。
但实际的投资额仍然还要缩水:截至2024年,实际到位资金仅6.72亿美元。
当然,富士康也有自己的苦衷:因为美国缺乏液晶产业链配套(需从墨西哥进口零部件),单台成本大增3,000美元,富士康被迫将工厂降级为6代线,最终放弃面板制造,转向低附加值产品(如咖啡自动售货机等)。
而投资的大幅缩水也造成威斯康星地方上严重的土地闲置与债务负担:3,000英亩园区仅建成几栋仓库和标志性玻璃穹顶,未开发的部分土地长期荒废,州政府则背负3亿美元的基建债务。
失败原因:供应链、人力成本、政治变动、技术迭代
富士康威斯康星项目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必然性,是美国供应链、人力成本、政治变动,以及面板产业技术迭代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供应链与人力成本角度而言,威斯康星州本身无面板产业基础,富士康需从中国、墨西哥进口80%原材料,导致物流和关税成本激增;
人力成本方面,美国工人时薪达37美元(是越南的12倍),且技术工人短缺,富士康在当地根本招不到足额的员工。
政策与政治风险方面,威斯康星周州长更迭,以及特朗普2020年败选后,富士康项目的政治背书效应褪去,与美国方面的谈判陷入僵局,不再具有政策红利。
而对富士康来说,相对于其在印度、越南等其他更具备性价比地区的投资,美国项目更像是“政治样板工程”,商业层面的逻辑并不闭环。
另外一个重要背景是技术替代:面板产业逐步向OLED转型,10.5代线技术逐渐过时,富士康美国项目在商业上的必要性也被进一步削弱。
富士康威斯康星项目的失败,对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从中暴露出美国在中低端制造业方面并不具备产业链和人力成本优势,单靠政策红利和补贴不足以促成制造业回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