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同根生,川西为何不划给西藏管辖?背后隐藏古人的大智慧!

地理微世界 7天前 阅读数 23 #国际

川西地区指的是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区,属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与横断山区的一部分,整片川西面积大约29.83万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如今四川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以及凉山彝族自治州,其中甘孜州和阿坝州在地理上属于青藏高原板块,这里海拔高,地势复杂,与平坦优渥的成都平原截然不同。

不只是地理上的差异,川西地区是康巴藏族的核心聚居地,康巴藏族属于藏文化体系,是藏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历史和文化鲜明,而四川的主体文化属于巴蜀文化,也就是四川盆地所形成的独特地域文化,这也使得川西与川东地区存在明显的人文历史、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差异。

既然川西地区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更接近于西藏,为何在行政区划上,却划入了四川?这其中其实隐藏着中国古人长期能够维持大一统局面的智慧所在。

在地理上,川西地区北连祁连山与柴达木盆地,南接云贵高原,西侧则是青藏高原,这一地理位置使得川西自古便是中原登上青藏高原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多民族、多文化交流融合的桥梁纽带。

川西地区唐代时原属于青藏高原之上的吐蕃王朝,公元842年吐蕃瓦解,在严重的政权斗争下,分裂成了乌思藏、安多和康巴三部分。其中乌思藏指的是包括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区的青藏高原核心地带。安多则是青海地区的安多藏族聚集地。康巴便是甘孜、康定等地区,也就是如今康巴藏族聚集的川西地区,也被叫做西康、康区。

元朝时期,青藏高原首次被纳入中原版图,朝廷在青藏高原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进行直接管辖,分为三个宣慰司,分别是管辖如今西藏大部分地区的乌思藏宣慰司,管辖今青海省大部分地区以及甘肃南侧和四川阿坝部分地区的朵思麻宣慰司,再就是管辖青海玉树、四川甘孜、云南迪庆、西藏昌都、那曲东部等地区的朵甘思宣慰司。当时的康区便被划在了朵甘思宣慰司辖区内。明朝时则继续维持对这一地区名义上的统治,但实际上康区已由蒙古族和地方土司进行管控。

直到明末清初固始汗统一并控制青藏高原,建立和硕特蒙古汗国,康区归属在和硕特汗国统治之下,此时的康区仍属于青藏高原体系之下,依旧没有与四川建立直接的行政联系。

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清军平定打箭炉,为了防止这一地区地方势力盘踞,影响地方安定,巴塘、理塘被划归四川管辖。1723 年青海罗卜藏丹津试图割据青藏高原,清朝派兵平定叛乱,正式划定了康区的归属,将金沙江以东地区划归四川,以西则划入了西藏。调整后,川西地区成为了清朝控制青藏高原的重要跳板,依托四川盆地还可对其进行快速补给,起到支援西藏的作用。

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为了应对边境危机,为陪都重庆建立有效屏障,于是在川藏之间建立了西康省作为保卫西南边境的有效屏障,该省涵盖四川西部和西藏东部区域,面积45万平方公里,省会则是康定,也就是如今的雅安。不过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内各地区逐渐安定,西康省作为边疆屏障的战略意义被逐渐削弱,加上由于西康省长期经济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为了支持这一地区发展,于是对其进行重新规划,1955年,西康省被正式撤销, 仍是以金沙江为界,以东的雅安、西昌、甘孜、凉山并入四川,以西的昌都地区则划入了西藏。

介于川西地区与四川盆地经济上的紧密性,区划调整后,更方便了这一地区的资源调配和日后的区域协调发展。而昌都划入西藏,则为1965年自治区的建立奠定基础。

如今的川西仍是我国内地与青藏高原联系的重要通道。在地区融合发展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总之,川西之所以划入四川而非西藏,是中国历史上对西南边疆治理长期探索的结果,彰显了中国自古以来在地缘战略中,延续的“因形便、划险为固”的“棋盘思维”。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地理微世界

地理微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