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毛主席听闻曾希圣没工作后,怒斥参会干部:做人不能忘本!

思天阅览过去 5天前 阅读数 0 #历史

1965年,毛主席来安徽视察工作,突然想起了老战友曾希圣,于是便向地方领导询问了一下对方的近况。

结果得知对方正赋闲在家,没有工作后,主席竟然发了好大一通火:“做人不能忘本!”

此人究竟有何贡献,会让毛主席说出这样的话?

名声远扬的“不孝子”

曾希圣出生在湖南资兴的一个落败的书香家庭中。

他的祖父是清末时期的一名不得志的秀才。在看透封建统治的腐朽不堪后,他便回到家乡当了一名私塾先生,经常给学生们讲官逼民反的故事。

这让年幼的曾希圣深受触动,并对底层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同情之心。

然而,在祖父去世后,他贪婪无度的父亲却仗着家中的资产开始肆意欺压百姓,成为了曾希圣最厌恶的那一类人。

在很小的时候,他便开始在暗中帮助乡亲们反抗自己的父亲。

有一年,曾希圣被父亲派去收租,由于收成不好,乡亲们连饭都吃不上,更别提交租了。

曾希圣见乡亲们可怜,便私自将地租减到一半,家里特别困难的就一分也不收。

之后为了避免众人被父亲责难,他还按照原收标准给每户写了收据。

但当父亲见到地租相差很多时,总以为是曾希圣自己克扣了,他也免不了挨一顿打。但曾希圣性格倔强,也从来不为自己辩驳。

等长大一点后,他对父亲的暗顶便成为了明抗,父子俩的关系也越来越僵硬。

十六岁那年,他考入湖南省立三师,并在这里结识了很多革命人士,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思想也变得更加开阔了。

后来,毛主席还莅临他们的课堂,为他们讲授我党思想,这让曾希圣深受教诲。

在主席的引导下,曾希圣开始追随我党参加革命活动。从学校毕业后,他便进入了黄埔军校学习,并作为营指导员参加了北伐战争。

当时大革命的浪潮覆盖了全国,国内几乎所有的地主劣绅都受到了冲击,曾希圣的父亲也因为往日的恶行被人民送上了刑场。

贪生怕死的父亲急忙找人给儿子传信,想让对方为自己求情。结果,曾希圣得知此事后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必杀则杀之,丝毫没有包庇的意思。

不过当时负责人在经过公正的审判后认为,曾父虽然经常剥削乡邻,但没有血债,并不是非杀不可,于是便给他留了一条命。

逃过一劫的父亲在得知儿子的态度后,当即破口大骂,说他“不孝不仁”,要与他断绝父子关系。

而经过这件事后,曾希圣在当地人民心中也树立了刚正不阿,维护革命的崇高形象。

在大革命失败后,曾希圣也一直坚守着内心坚定的革命信念,跟随我党走上了一条充满了刀山火海的路途。

长征路上的大功臣

老蒋发动政变后,他先是在上海协助周总理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地下工作。

当时他主要负责建设无线电通讯队伍,工作能力十分优秀。

组织的位置遭到泄露后,他又被送到了中央苏区,开始担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情报局局长。

当时毛主席见到他时非常高兴:“又来了一位人才,我们的队伍中已经有了一个希贤,现在又来了一个希圣,有贤有圣,国民党可就可怜喽!”

当时敌人对我军的封锁越来越严格,要想让数万农民军队在数倍敌人的长枪短炮下杀出一条生路,获取敌人的核心情报便成为了当前最重要的工作。

当时敌人的密码电报是请外国专家设置的,规律极其复杂,即使我军截获了对方的所有电报,也难以破译。

面对这种情况,曾希圣十分苦恼。随后他转念一想,作战前线很有可能会缴获敌人的密码本。

于是每次两军交战时,他总是会随着前头部队一起往敌人的中心地带冲,目的就是能在第一时间找到敌人未能带走的机要文件。

有一次,在我军攻打江西宜黄县城时,他再次冲进了敌人的炮火中。那时敌人还未完全撤退,周围处处埋伏着敌人的残余兵力。

曾希圣不管不顾地向前冲,差点就被敌人的炮弹击中,所幸一旁的勤务员拉了他一把,才没有酿成大祸。

这一次他依旧没有找到敌人的密码本,但却意外发现了敌人的一份电报底稿,上面20多组密码附有汉字译文。

根据这一线索,他开始破译敌人的密码规律,最终成功将我军刚截获的一份敌人密电破译了出来。

当看清上面的内容后,众人大吃一惊,这竟然是敌人的一份针对我军部署的围攻计划,距离实施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

曾希圣不敢耽搁,连忙将电报发给了鄂豫皖和湘赣根据地。有了他的提醒,我军成功躲过了敌人的突袭,并且还来了一招“计中计”,给予敌人痛击。

随着我军节节胜利,敌人也意识到密码可能泄露,于是又开始进行升级。

针对这种情况,曾希圣也开始培养专业的破译人才。在克服了种种困难后,战士们仅在三个月中便破译了敌军密码100本,有力地配合了红军作战。

长征开始后,作为红一方面军二局局长的曾希圣,担负起一路上的情报保障工作。

可以说,部队在长征路上的每一次行军安排、作战部署,都要以二局的信息情报为基础。

像由湘入黔、攻占遵义、挺进豫南以及四渡赤水,都是中央依靠二局的情报做出决策的。

毛主席非常重视曾希圣的工作,每天的出发时间、行军路线以及宿营地点,主席都会亲自过问他。

尤其是在著名的四渡赤水中,曾希圣更是为全局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我军三万人,面对着敌人四十万大军的三面包围,形势非常危险。

就在中央苦苦思索突围之路时,曾希圣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他知道老蒋的密令,也熟悉敌人的电台密码,他可以假借老蒋的口吻,向敌人下令,改变他们的行军路线。

毛主席听后顿时豁然开朗,当即同意了他的这一决议。就这样,我军在神不知鬼不觉中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转危为安。

毛主席后来称赞曾希圣的工作:“长征有了二局,就好像打着灯笼走夜路,没有他们,长征是难以想象的。”

周总理也表示,当年中央在长征中作出的一系列决策,很多将领都在抱怨部队这是在走“弓背路”,实际上他们只是不了解军事情报的来源。

中央所作出的指示从来都不是心血来潮或者神来之笔,基本上都是根据曾希圣的情报进行决策的。可见他在长征路上立下的不朽功绩。

主席的看重

全面抗战开始后,曾希圣被秘密派到重庆,开始负责情报工作。后来随着国民党不断发起两党之间的摩擦,曾希圣的身份不行暴露。

中央为了保护他,又将他调到苏北,担任第七师政委,负责新四军的重组工作。

除了在情报工作上有着显著天赋外,在经济生产方面他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能力。

在建设皖江根据地时,他领导群众兴修水利、开荒造田,并发动各级政府办起了造纸厂、军服厂等一大批军需民用工厂,增加了财政收入。

在他的努力下,皖江不仅很快从敌人的破坏和封锁中恢复了过来,并且还实现了自给自足,有余力向其他部队提供物资和补给。

当地还流传着“富七师”之说,这让其他部队羡慕不已。

到了解放时期,他又陆续担任了二野副参谋长、豫西军区司令等职,为歼灭黄维兵团、扩大解放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建国之后,他便被调到安徽,开始担任省委书记,又继续奋战在了群众一线。

然而,由于长年累月的高压工作,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时不时地就要到后方疗养。

最终地方干部决定把他调到上海担任华东局第二书记,让他安心休养。

其实这个职务对于他来说已经是个闲职了,并不符合他的能力。

但由于他在战斗时期做的一直都是保密工作,所以鲜有人知道他的功绩,因此也并未太过引起重视。

直到1965年,毛主席在安徽开会期间询问了曾希圣的近况,这才知道这位昔日的功臣如今竟然没有具体的工作。

主席当时便向参会的干部们发了火:“没有曾希圣,长征是不可想象的,做人不能忘本!”

众人这才引起了重视,纷纷登门过去探望。但曾希圣却一一谢绝了,对于组织想将他调回去工作的事他也拒绝了。

他表示既然已经有合适的人选接替他,他就不该再占别人的位置。后来他便一直着重关注着家乡的建设,为家乡的经济发展贡献着力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思天阅览过去

思天阅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