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亡,亡于素有“女中尧舜”的高滔滔,而非党争

逗逗娱 5天前 阅读数 0 #历史

关于北宋的评价,后人看法截然不同。有人认为这个王朝国力衰弱,对外软弱无能;另一派则盛赞其繁荣昌盛,称之为"巅峰时代"。这个既昌盛又屡遭欺凌的王朝,实在让人难以简单定论。北宋的实际情况,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得多。一方面,其经济文化发展确实达到了相当高度,商业繁荣,科技领先,文化艺术璀璨;另一方面,军事上的屡屡失利,又使其饱受外患之苦。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历史学家们对北宋的评价往往大相径庭。有人认为其积贫积弱,主要着眼于其军事上的失败和对外政策的软弱;而持"造极之世"观点者,则更看重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突出成就。这种评价的两极分化,恰恰反映了北宋这个王朝的独特性。它既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又在军事外交上屡遭挫折,这种矛盾性使得对其评价难以形成统一标准。

两宋时期有个挺特别的现象,就是皇帝的子嗣普遍不多。像真宗只有一个儿子,到了仁宗这代,干脆连儿子都没有。整个宋朝300多年,18位皇帝里,有三次都是远房亲戚继承皇位。这就导致有九位皇太后或妃子曾经垂帘听政。宋代后妃参与朝政的次数,比任何朝代都多。有趣的是,当时的士大夫对后妃干政并不反感。而且,这些掌权的皇太后或妃子,大多在历史上留下了好名声。后人对她们的评价也很高:“宋朝300多年,既没有像汉朝那样外戚专权的问题,也没有唐朝武则天、韦后那样的祸乱,这难道不值得称道吗?”

在九位曾垂帘听政的皇太后中,有两位在位时间较长:一位是仁宗时期的刘娥,她以皇太后的身份掌权11年;另一位是英宗的皇后高滔滔,她在哲宗时期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执政9年。

在宋朝垂帘听政的两位皇太后,历史评价截然不同。刘娥常被视为负面典型,史书记载她几乎成为第二个武则天;而高滔滔则被誉为“女中尧舜”,这一赞誉在历史上极为罕见。然而,事实却与表面评价相反。刘娥实际上才是真正的“女中尧舜”,她在执政期间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和智慧。相比之下,高滔滔的决策和行为却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北宋的政治动荡根源在于党派斗争,特别是由王安石变法引发的争议。当时,年轻的宋神宗赵顼与经验丰富的王安石在一次深入交谈后,携手开启了宋朝的改革篇章。熙宁二年,王安石被提拔为参知政事,正式进入权力核心,随即推行一系列新法。尽管这些新政后来引发了朝廷内部的激烈派系斗争,但其历史影响深远。从变法开始到北宋灭亡的近60年里,几乎所有的政治事件都与这一变革密切相关。

宋神宗登基时年仅二十,虽然名义上掌控着整个帝国,但实际上朝廷的财政状况已经岌岌可危。他刚坐上皇位不久,掌管财政的三司使张方平就递上了一份报告,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百年积蓄,只剩空账”。国家财政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当时的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再加上“冗官、冗兵、冗费”这三大难题,大宋王朝正一步步走向衰落,局面难以挽回。

面对迫在眉睫的改革需求,宋神宗意识到这是无法回避的挑战。他曾向历经三朝的资深大臣富弼征询富国强兵之策。然而,富弼却建议皇帝:“陛下登基之初,应当广施仁政,让百姓休养生息,至少二十年内不要提及战事。”此时的富弼已不再热衷于过去的激进主张,他的建议虽有其道理,却显得空泛而无实际效用。在这种背景下,宋神宗决定转而倚重王安石来推动改革。

王安石的改革计划涉及面广泛,一旦推行将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利益和观念的差异,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官员阶层对此表达了强烈反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新旧两派之争,或称为改革派与守旧派的对立。北宋时期人才辈出,但最终都因党派斗争而受损,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憾事。虽然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分歧无可厚非,但他们的争论尚属理性,政治立场的对立并未影响私人交情。然而,他们的后继者却陷入了纯粹的权力争夺和党派纷争之中。

宋神宗在推动帝国变革时内心充满矛盾。他既积极支持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又时刻警惕皇权受到威胁,因此有意制约王安石及其追随者的权力扩张,防止其势力过大。从本质上看,宋神宗缺少像唐太宗那样的决断力。当时朝廷中新旧两派势力的较量,实质上也是帝王运用的一种制衡手段。

在元丰八年,宋神宗临终前任命司马光和吕公著为太子的导师。这两人均对新法持反对态度,此举标志着神宗对自己早期政策的反思。随后,赵煦继位,即宋哲宗。哲宗年幼,由祖母高滔滔辅政,她对新法持强烈反对立场。高滔滔执政后,立即召回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长期隐退的司马光。在她的支持下,司马光彻底废除了神宗时期实施的新政。

高正仪,小名滔滔,来自显赫的家族。她的曾祖父高琼是著名将领,母亲则是曹彬的孙女,曹彬是宋朝开国的重要功臣。她的姨妈是宋仁宗的皇后曹氏。高滔滔与宋仁宗的养子赵曙自幼相识,后来成婚,这段婚姻被誉为“皇帝娶媳妇,皇后嫁女儿”的佳话。

高滔滔与宋英宗育有四子四女,宋英宗在位不足四年便去世。他们的长子赵顼继位,成为宋神宗。宋神宗去世后,宋朝政局面临重大转折。在这个关键时刻,54岁的高滔滔开始临朝听政。由于她在后宫中辈分最高,这一安排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高滔滔在掌权之前,对政事一窍不通。在英宗和神宗两朝,她一直恪守后宫规矩,既没心思也没途径插手朝政。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她拉拢了一批守旧派大臣,包括司马光、文彦博和吕公著等人。她的目标是将国家治理方式拉回到神宗之前的传统模式,也就是她熟悉的旧有制度。

在短短一年内,方田均税、市易、保甲、青苗、免役等一系列变法措施被全部废除。司马光去世后,保守派内部逐渐分裂成三派,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蜀洛朔党争”。高滔滔并没有采取强硬手段干预,而是任由党争局面持续恶化。她个人品德高尚,生活简朴,虽然出身显贵,却对百姓的困苦心怀同情。她对待外戚,尤其是自己的娘家人,态度极为严厉,从不偏袒。然而,这些优点与治理国家并无直接关联。

高滔滔在治理国家方面显然力不从心,她既没有足够的政治智慧来处理复杂的朝政,也缺乏改善混乱局面的实际能力。然而,史书却将她的摄政时期描绘成所谓的“元祐治世”,实际上,这一时期恰恰是北宋走向灭亡的关键转折点。当时,导致北宋最终崩溃的种种隐患已经开始显现,为后来的亡国埋下了伏笔。

在权力角逐的漩涡中,宋哲宗赵煦几乎被所有人遗忘,尽管他名义上是大宋的最高领袖。高滔滔掌权长达九年,赵煦从十岁的孩童成长为十九岁的青年。然而,军政大权依旧牢牢掌握在高太后和几位重臣手中,皇帝始终无法参与决策。朝中群臣似乎无视了赵煦的成长,依然将他视为需要听从高太后指示的“孩子”,无人真正意识到他已经具备独立执政的能力。

历史上,太后与年幼皇帝之间的矛盾屡见不鲜。高滔滔在病重期间,明显察觉到宋哲宗对她的强烈不满。她似乎预感到不祥之兆,因此特意提醒吕大防和范纯仁,她去世后皇帝不会重用他们,建议他们主动隐退以避免灾祸。直到临终,高滔滔仍以自己未曾滥用权力为娘家谋利而自豪。然而,她并未意识到,这种自我标榜的“清白”,对于长期被忽视的皇帝而言,是否真的具有意义。

年仅17岁的宋哲宗赵煦登基后,内心充满了喜悦。从这一刻起,再也没有一位令他反感的女性在他身后指手画脚,他终于真正体会到了身为帝王所拥有的无上权威。

高太后去世时62岁,宋哲宗随即展开全面掌权行动。他彻底推翻高太后执政时期的安排,对之前任命的大臣和推行的政策全部否定,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措施。章惇、蔡卞等改革派核心人物被重新启用,而保守派官员则被陆续撤职或调离。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再次上演,政治格局发生重大转变,新一轮的权力更迭就此展开。

当时,宋哲宗可能暗中指示章惇和蔡卞,试图撤销高太后的尊号,并已起草好相关诏书。然而,在向太后和宋哲宗的生母朱太妃的强烈劝说下,宋哲宗最终放弃了这一计划。此外,宋哲宗还曾考虑挖掘司马光等人的坟墓,但在大臣们的极力劝阻下,这一想法也被搁置。虽然宋哲宗全面恢复新法的行为,部分出于对高太后的报复心理,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绍圣年间的调整,新法更加符合宋朝的实际情况。

宋哲宗自幼体弱多病,更为严重的是,他一直没有子嗣。直到元符二年八月,他终于迎来了独子赵茂。可惜这个孩子仅仅活了三个月就夭折了。赵茂的早逝对宋哲宗造成了致命打击,他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元符三年,年仅24岁的宋哲宗突然离世,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

他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措施,成功打造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宋朝。然而,由于没有子嗣,他不得不将帝国托付给他人,这一决定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败。在他去世25年后,曾经辉煌的宋朝突然走向终结。这一历史转折的关键人物是高滔滔,她的行动和决策直接影响了帝国的命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逗逗娱

逗逗娱

逗逗娱历史